朝廷就让郭威还朝,留下扈彦珂,让他镇守河中,这样一来,他华州的位子就空出来了,扈彦珂本来是华州节度使,朝廷就让老将刘词补上,又任命郭从义为永安节度使,同平章事。其他立有军功的将士,也都各有封赏。
郭威奉诏回到了京师,安顿好部队,赶紧入宫见驾,要述职嘛。刘承佑当面对郭威慰劳了一番,还亲自斟了一杯御酒赐给郭威,郭威赶紧跪下喝了,然后磕头谢恩。刘承佑又让左右取出金帛衣服玉带鞍马之类赏赐给郭威。郭威说:“臣受命以来,只攻下了这么一个城,实在是不值一提,而且臣统兵在外,保卫京师、拨运军粮都是各位大臣在居中调度,这才能让我在外边专心致志的地剿灭叛乱,臣怎么敢独自一个人受这样的赏赐,请陛下把这些东西分赐给各位大臣吧!”
刘承佑说:“朕也知道诸位大臣的功勋,我后面已经有了安排。这些东西都是赏给你的,你就别再推辞了。”郭威这才拜谢了皇帝,然后告辞出来。第二天早晨,郭威再次入朝,皇帝又打算让郭威兼任某地节度使,郭威又推辞说:“杨邠的职位在臣之上,他是我领导,他都没有受到这样的封赏,我怎么敢接受。臣蒙陛下厚恩,忝居枢密,帷幄参谋,不能和将帅们同例。史弘肇是开国功臣,一向参与军事,所以他可以兼领藩镇,臣万不敢受!”
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跟第一线的将军们不能比,我就是出出主意,指挥指挥,人家那些将军是在一线流血牺牲的,所以他们可以兼任节度使,就像史弘肇这样的开国功臣,他们可以,我没那么大功劳,我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五代的时候,节度使基本就是个土皇帝,跟汉末三国时候的刺史太守什么的差不多,都是当地的割据势力,人财物军权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基本上有那么点裂土而封的意思。刘承佑要让郭威兼任节度使,意思就是说,你除了在朝廷当官领俸禄,我再把一个地方封给你,让你当个小土皇帝,算是对你的犒劳,郭威一再推辞,说自己不敢当。
.........
知识卡片:
李守贞造反的时候,封了个和尚做国师,这个人满嘴跑火车,就是个大忽悠。
不过一提到国师,我估计很多人跟我一样,脑子里出现的不是和尚就是道士。这种思维反射跟我们从小看《西游记》有关系,有一集车迟国斗法,那三个大仙就是车迟国的国师。我记着上小学的时候还玩游戏,弄三个板凳坐三个同学,扮大仙,扮那个虎力大仙的,还要用红粉笔在头上写个王字。
咱们历史上的第一位国师,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大师刘歆。国师是王莽政权设立的一个官职。这儿所说的经学不是学佛经的,而是学四书五经的,人家是正经的儒生。再后来,东汉朝廷里的太师,一般都是由最有名望的文人担任,当时把太师也叫国师。意思就是全国文化人的老师。
到了南北朝时期,负责国家祭祀、礼仪、教育的国子祭酒,相当于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那也是当时的大文人,他们也被称为国师。而佛教僧侣当国师,最早是在北齐,文宣帝高洋封法常和尚为国师,在北齐,本土的道教遭到了非常严重的压制,文宣帝还给自己弄了个印度称号,叫转轮圣王。
到了唐代,官方宗教是道教,李世民封的国师是袁天罡和李淳风,这两个人都是道士,精通占卜、称骨算命、星象、风水堪舆、制药炼丹什么的,反正就是什么东西神他们就玩什么。
到了武则天时期,由于武则天特别崇尚佛教,当时的国师是惠安和神秀和尚。唐朝从唐玄宗开始,往后好几个皇帝都拜了同一个国师,就是五台山的澄观和尚。
五代十国的国师有佛有道。到了宋朝就没有国师这么一说了,但是宋朝整体上倾向于道教,有时候也把会看风水的道士叫国师,比如吴景鸾、赖布衣。
到了元朝明朝,国师就成了一个尊号,一般封给吐蕃人。元朝最着名的吐蕃僧人八思巴就是忽必烈封的国师。他跟忽必烈的关系非常好,跟亲兄弟一样。到了清朝,国师就干具体事情了,主要负责蒙藏的佛教事务。
喜欢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请大家收藏: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