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一百三十八章 凤翔平叛(1 / 2)

第139章 凤翔平叛

皇帝看郭威这么谦虚,就更高兴了,这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于是又封郭威为检校太师,兼任侍中,而且还按照郭威的意见,加封了史弘肇、苏逢吉、苏禹珪、窦贞固、杨邠这些人,郭威不是说了吗,大伙都有功,都得奖赏。只有那个中书侍郎李涛,因为被罢了相,没得到什么封赏。

刘承佑对郭威还要继续打赏,看来是太高兴了,可见这三处叛乱,刘承佑心里压力应该还是蛮大的,现在郭威已经平定了两处,刘承佑的江山基本上稳定了,所以特别高兴,没完没了地赏郭威,郭威一再叩谢,说:“运筹帷幄,设计计划,这都是出自朝廷,征集部队出征,运送粮草,这都是出自各个藩镇,在危险之下,奋不顾身地参加战斗,这是出自将士。如今叛乱平定了,把功劳都归于我,再三赏赐,会折我的福的。我只想自己以后的余生都为陛下效力,等我有了其他功劳,再领赏就是了!”差不多是三揖三让。刘承佑听他这么说,这才到此为止。

过了一阵,这些受了奖赏的大臣们都反应,说是外界有些议论,说皇帝的赏赐只给了身边比较亲近的人,而对各个藩镇却丝毫没有赏赐,这未免重内轻外了,光是驻京干部升官发财,我们这些地方干部没得到重视嘛。所以人家郭威前面不是说过吗,我之所以能打胜仗,征集部队、运送粮草,都是各个藩镇出的力,人家也有功劳,你不能光奖励我这个带兵打仗的,人家那些藩镇虽然没上前线,但是在后方默默支持的人你也得奖。

皇帝一听,觉得有道理,于是加封天雄节度使高行周为太师,加封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审琦为太傅,加封泰宁节度使符彦卿为太保,封他叔叔、河东节度使刘崇兼任中书令,忠武节度使刘信、天平节度使慕容彦超、平卢节度使刘铢,都兼任侍中,朔方节度使冯晖、夏州节度使李彝殷也兼任中书令,义武节度使孙方简,就是当初跟着那个尼姑孙如意装神弄鬼的那个人,还有武宁节度使刘贇,都加同平章事。其他的还有镇州节度使武行德、凤翔节度使赵晖等人,也都加官进爵,各有封赏。

拉拢大臣,这是做皇帝的基本操作,如果连这种操作都不会的话,那就只能滚蛋了,在古代,皇帝也不能太贪功,尽管底下的大臣都会说,这都是皇帝陛下您操作得当、有如神助,但是你要是真的相信这都是大臣们的心里话,那就真成傻子了。有功劳大家都得分,有些人哪怕就是在旁边看着,他也得分。甚至有些人还从中作梗,只要他还活着,还占着这个位置,那也得分。郭威不贪功可能也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一贪功就要树敌,人心就是这样,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时候赵晖围攻凤翔已经有一年多了,他听说河中和长安都已经平定了,唯独凤翔,自己还没有把它拿下来,当然免不得着急,我这拖进度啦。于是督促部众努力进攻,限期攻克。

王景崇现在困守危城,已经是智穷力竭了,能想到的办法都试过了,城里边的粮食也已经吃完了。他手下的幕僚周璨就跟王景崇说:“您以前和河中、长安互为表里,所以才能坚守到今天。现在那俩地方都已经被平定了,您打算依靠什么坚守呢?蜀国是万万不可靠的,不如投降吧,还是足以保全性命的。”

王景崇说:“唉,都是我一时失策,连累了你们,虽然我现在很后悔,但是后悔也来不及了。你劝我出降,说得也很对,城破我肯定是个死,但是投降也未必就能不死,你难道没听说赵思绾是怎么死的么,他不就是投降以后又被杀了吗?”周璨一听,知道,这是没法劝了,于是就退了出来。

所以说,不杀降兵降将很重要。两军交兵,不能把对方逼的拼死一搏,缴枪不杀这个是必须的。而且敌军投降,那是一笔收入,自己这边不用再死人了,也不用消耗弹药物资了,还收了一批战士武器。非要把对方逼的跟自己拼命,那就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人财物,全是损失。

过了几天,城外边的汉军攻城攻的更加猛烈了,王景崇登上城墙,四面一看,只见城外边,赵晖跨着马奔驰往来,正亲自冒着矢石,身先士卒,带着大家攻城呢,他手下所有的将士,看到自己的主帅都这么拼命,谁敢不卖力,城北攻得尤其厉害,王景崇不由的低头长叹:这帮货也不知道累。他猛然间心生一计,立即下城,召来亲信公孙辇和张思练,对他们说:“我看赵晖的精兵,大多都在城北,明天五更,你们俩可以毁掉东门,假装要出城投降,但是不要让他们进城。我和周璨带领牙兵杀出北门,攻击敌军。一旦要是得胜了,或留或走,那时候再说。万一失败了,也不过是一死,与其束手待毙,不如拼上一拼。”二人一听,都连连称是。王景崇又和周璨约定了,于是大家分别都去准备停当了,就等着天亮了行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等天到了五更时分,公孙辇、张思练两个人,就按时来到了东门,让手下的士卒们开始放火烧城门,王景崇不是交代了嘛,要毁去城门,然后假装出城投降。周璨也按时来到了府署,等着王景崇出来。没想到府署里面忽然着火了,而且火势极大,烧得烟焰冲天,热浪滚滚,人们根本就无法靠近。周璨急忙召集牙兵,大家赶紧提着水来救火,好不容易把火扑灭了,这府署里边的建筑已经被烧掉了一半,只有周围还有一些墙壁没有坍塌,但是王景崇住的地方一点儿都没剩下,烧了个精光,眼见王景崇全家都已经葬身火中了。

这时候公孙辇和张思练正好派了手下来约王景崇,这个人一看官署已经被烧成了一片废墟,不禁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去报告。公孙辇和张思练一听,急得没办法,这时候城门都给烧掉了,主帅又自杀了,只好弄假成真,真的出城投降了。周璨那就更不用说了,他早就有投降的打算了,当然也一起投降了赵晖。

赵晖率领部队进了城,把王景崇的遗骨捡出来,折成了好几段。随后晓谕大众,不准士兵们劫掠百姓。然后立刻派遣手下去大梁,向皇帝报捷,于是这三处叛乱就都平定了。

那府衙里边的这场火到底是怎么着起来的呢?这个欧阳修的《新五代史》是有定论的,放火的就是王景崇自己,人家就是自焚的。我分析啊,他是在城墙上看到外边赵晖的部队攻城攻的那么卖力,自己一点机会都没有,所以他那个时候就已经想自杀了。而且他前面还跟周粲说过,我后悔连累了你们,我自己肯定是死定了,投不投降都得死。所以他不想让大家陪着他一起死,他也不想回头让人家羞辱,然后再游街砍头,于是就让自己手下两个将领假投降,实际上哪是假投降啊,明明就是真投降。假投降为啥要毁掉城门,历史上投降的多了,真的假的加起来就更多了,有几个把城门毁了的?人家真投降都不毁城门,你假的毁什么城门呢?

至于对周粲嘛,就更不用多说了,你前两天不是还劝我投降呢?我直接把自己烧死了,你爱投降就投吧,我死了就不挡着你了。

所以说,王景崇还是不错的,自己死,给手下留条活路。他说后悔连累了大家,还真不是虚情假意,人家是真的觉得自己前头决断失误,连累大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