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缘之命运

第324章 出游(1 / 2)

晋城净土宗庙宇青莲寺是佛教艺术与古建筑的重要遗存,集唐宋彩塑、宋金建筑和佛教历史于一体,被誉为“晋魏河山第一寺”

青莲寺位于晋城市泽州县东南17公里的硖石山腰,分上下两寺,相距约500米。因寺内释迦牟尼端坐莲花座得名,初名“硖石寺”,

唐代咸通八年重修时赐名“青莲寺”。玉皇庙分三进,头道山门、二道山门、诸神享亭、玉皇殿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32米,计有殿宇楼亭110间,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

古寺(下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由高僧慧远草创,唐代咸通八年重修并赐名。

新寺(上院)建于唐代太和二年因僧众增多而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赐名“福严禅院”,明代复称青莲寺。

由于宋代因僧众增多,将原寺分为上下两院,上下寺原为一寺,后分作两寺。

正殿弥勒佛(高4.2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等6尊彩塑,为全国仅存三处唐代寺观塑像之一,保留“曹衣出水”的衣纹线条。南殿宋代彩塑释迦佛(高4米)及12尊罗汉,为宋代彩塑精品7。

唐代《硖石寺大隋远法师遗迹记》碑、宋代《罗汉碑》及明代覆钵式舍利砖塔,是研究佛教史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后院珍稀子母柏,相传已有数百年历史5。这里成为“古代佛教艺术博物馆”。

上下寺依山势布局,古寺为丹河山脚建筑,新寺为山腰院落,宋代建筑保留原木构件与琉璃装饰。

现存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汤帝殿建于金,后院左右垛殿和东西配庑为元建,余皆明清所筑。各殿内保存有宋、元、明三代塑像300余尊,其中元塑二十八宿星君像为全庙之冠。

玉皇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明代碑刻记载:“隋时居民聚之北阜,建庙宇三楹,内绘三清神像”。

北宋熙宁九年(在原址上重建,题名“玉皇行宫”。金泰和七年庙宇多数坍塌,当地民众曾集资修复,金贞佑年间部分毁于兵火。元后又重建,明清两代屡次修葺,始成今日规模。现存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汤帝殿建于金,后院左右垛殿和东西配庑为元建,余皆明清所筑。

玉皇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为三进院落,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32米,计有殿宇楼亭110间,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是一所较有规模的古建筑群。

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有头道山门、仪门、成汤殿、献亭、玉皇殿、东西配殿;两庑二十八宿殿、十二辰殿、十三曜星殿、关帝殿、蚕神殿及厢房、钟鼓二楼。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头道山门、二道山门、诸神享亭、玉皇殿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头道山门前,建有东西两个碑廊,保存着庙宇沿革历史的资料。进入山门是前院,前院没有正殿,正中是二道山门,东西两庑内,原来祀奉文昌、风伯、雨师等神只,早已毁坏。山门造型为单檐悬山顶,琉璃装饰,与钟鼓楼顶上琉璃孔雀兰构件相互增辉,十分鲜艳。享亭单檐歇山顶,斗拱出现龙头象鼻,有侧角升起。

过二道山门是中院。中院正殿为献享殿,也称作成汤殿,诸神殿居于中院正中,木构楼阁,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古雅朴实,塑有成汤像,并有木雕阁楼三幢。东偏殿是东岳殿,里面奉祀东岳大帝黄飞虎及夫人贾氏,还有儿子黄天化,麾下大将黄明、周纪、龙环、吴谦等。西偏殿是三王殿,奉祀牛王、马祖、天钱罥祖,形容都很怪异。东西两侧分别为药王殿、五道殿、高谋祠,内塑药王、五道将军、文王夫妇。

南殿,西为地藏菩萨殿,内塑十殿阎君;东为六瘟殿,内塑六瘟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