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一万首

第262章 束皙《玄居释》(2 / 2)

- 解析:进一步强调束皙对道和技艺的专注与坚持,他日夜沉浸其中,废寝忘食,多年来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志向。通过对束皙勤奋和坚定志向的描述,再次肯定其优秀品质,但与前文积极出仕观点形成反差,引出对他为何不积极出仕的疑问。

13. 鳞翼成而愈伏,术业优而不试。

- 解析:以比喻和对比的方式,对束皙的行为表示不解。“鳞翼成”和“术业优”表明束皙已具备出仕的能力,如同鸟儿羽翼丰满、鱼儿鳞片长成,学问技艺也十分优异;然而“愈伏”和“不试”指出他却更加潜藏,不寻求任用,这种反差引发弟子对其行为的质疑,推动对话发展。

14. 乃欲阖椟辞价,泥蟠深处,永戢琳琅之耀,匿首穷鳞之渚。

- 解析:继续用形象的表述质疑束皙的选择,“阖椟辞价”像关闭木匣拒绝出价,“泥蟠深处”如泥中蟠龙般深藏,“永戢琳琅之耀”永远收起美玉的光芒,“匿首穷鳞之渚”在僻远的水渚藏身。这些描述强调束皙如同将才华深藏,不展示于世人,与积极出仕的观点相悖,表达弟子对其行为的不理解。

15. 当唐年而慕长沮,邦有道而反甯武。

- 解析:运用典故深化质疑,“唐年”指唐尧般的盛世,“长沮”是春秋时的隐士,在盛世却仰慕长沮的归隐;“邦有道”表示国家政治清明,“甯武”即甯武子,在国家有道时却佯愚。此句批评束皙在良好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与常理相悖的选择,认为他的行为不符合积极出仕的观念。

16. 识彼迷此,愚窃不取。

- 解析:弟子总结自己的观点,认为束皙认识到积极出仕的合理性(识彼),却做出隐居的选择(迷此),自己私下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明确表达对束皙隐居行为的否定态度,将质疑推向高潮,等待束皙回应。

17. 若乃士以援登,进必待求,附势之党横擢,则林薮之彦不抽。

- 解析:开始阐述当时社会选拔人才的不良现象,士人往往需要凭借他人援引才能晋升,进取必须等待他人寻求,导致攀附权势的朋党之人能突然擢升,而山林中的才俊却得不到提拔。揭示社会不公,为下文劝说束皙改变隐居态度做铺垫,暗示束皙若不主动,可能会被埋没。

18. 丹墀步纨袴之童,东野遗白颠之叟。

- 解析:以具体形象的场景描绘社会不公,宫殿台阶上行走着纨绔子弟,而郊野却遗弃了白发老人。通过鲜明对比,突出有权势者子弟轻易获得机会,而真正有才能的老者却被冷落,进一步强调社会选拔人才的不合理,表达对这种现象的不满,也暗示束皙不应因这种现象而选择隐居,而应努力改变。

19. 盍亦因子都而事博陆,凭鹢首以涉洪流,蹈翠云以骇逸龙,振光耀以惊沉鯈。

- 解析:劝说束皙改变策略,“子都”是美男子,代指凭借某种优势,“博陆”指霍光,权势显赫,意思是束皙应凭借自身优势去侍奉权贵;“凭鹢首以涉洪流”指凭借船头画有鹢鸟的大船涉越大江,寓意借助有利条件前进;“蹈翠云以骇逸龙,振光耀以惊沉鯈”描绘通过展现自身光芒,惊动如龙般的高位者和如鱼般的众人,鼓励束皙积极行动,主动争取出仕机会,改变现状。

20. 徒屈蟠于陷井,眄天路而不游,学既积而身困,夫何为乎秘丘?

- 解析:再次强调束皙当前隐居行为的不妥,白白委屈蟠曲在陷阱之中,看着通往高位的道路却不前行,学问已经积累却让自身陷入困境,反问他为何要隐居在偏僻的山丘。连续的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对束皙隐居选择的不解与惋惜,希望他改变选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21. 且岁不我与,时若奔驷,有来无反,难得易失。

- 解析:从时间角度劝说束皙,岁月不会等待我们,时光如同飞奔的驷马,一去不复返,机会难得却容易失去。以时光易逝,机会难再的紧迫感,催促束皙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出仕,不要错过实现抱负的时机,增强劝说的力度。

22. 先生不知盱豫之谶悔,方俟河清乎未极。

- 解析:“盱豫之谶悔”出自《周易》,意为因喜悦而安乐怠惰会有悔恨的征兆,劝束皙不要因当前的安逸而错过机会;“俟河清乎未极”说的是等待黄河水变清,但黄河水难以澄清,比喻等待难以实现的事情,暗示束皙不应消极等待,而应积极行动,进一步劝说他改变隐居的态度。

23. 愿先生勉之也。

- 解析:弟子最后表达期望,希望先生能够努力改变,积极出仕,总结弟子的观点,结束提问部分,等待束皙的回应。

24. 束皙曰:“居!吾将导尔以君子之道,谕尔以出处之事。

- 解析:束皙回应弟子,让弟子坐下,表明要以君子之道引导他,用出仕与隐居的道理开导他,开启自己观点的阐述,体现师长的从容与沉稳,为下文详细论述做铺垫。

25. 尔其明受余讯,谨听余志。

- 解析:强调弟子要明白地接受自己的教诲,认真聆听自己的志向,引起弟子对下文内容的重视,突出束皙接下来观点的重要性,为系统阐述自己对出仕与隐居的看法做准备。

26. 昔元一既启,两仪肇立,盖闻在昔,鸿荒朴略。

- 解析:追溯历史源头,从宇宙初始,天地初立说起,据说在远古时期,混沌蒙昧,质朴简略。通过对远古时代的描述,为后文论述不同时代的政治与士人的行为做铺垫,从宏观角度展开对出仕与隐居话题的探讨。

27. 太素流其玄黄,乾坤运其消息。

- 解析:继续描绘远古宇宙状态,“太素”指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流其玄黄”形容太素流动着天地的色彩;“乾坤”代表天地,“运其消息”表示天地运化着阴阳的消长,展现宇宙初始时的混沌与变化,为下文讲述人类社会发展及士人的作用做背景铺垫。

28. 羲皇据龙图而御世,有虞乘凤扆以临民。

- 解析:列举上古贤君治理天下的事例,“羲皇”即伏羲,依据龙图治理天下;“有虞”指舜,凭借凤扆君临百姓,展现上古时期圣君凭借智慧和德行治理国家,此时社会处于理想状态,为后文论述上古时期贤能之士出仕实现价值做铺垫。

29. 大庭希其玄风,高阳韬其远津。

- 解析:“大庭”“高阳”皆为上古部落首领,“希其玄风”“韬其远津”表明大庭氏希求那玄妙的风范,高阳氏隐藏那深远的道术,进一步描绘上古时期圣君贤主的特质,强调那个时代的美好与神秘,体现当时社会治理的高深境界,为论述上古时期的政治与士人行为做进一步铺垫。

30. 当鸿荒之靡宁,肇举贤而济难。

- 解析:指出在远古动荡不安之时,开始举荐贤才以拯救危难,说明在社会面临困境时,贤能之士出仕的重要性,为后文论述不同时代士人的出仕行为与作用做过渡,表明无论时代如何,士人的作用都不可忽视。

31. 逮斗精之南梦,亦号泣而事断。

- 解析:运用舜的典故,传说舜母梦到斗精星南移而受孕生下舜,舜在治理国家时,遇到问题会哭泣着慎重决断政事,此句以舜为例,体现上古贤君在治理国家时的认真与负责,也暗示当时出仕者为国家和民众尽心尽力,进一步阐述上古时期的政治状况与士人担当。

32. 若乃陶唐德隆,二帝高逊,可谓任贤使能,而天下大训。

- 解析:论述唐尧时期,道德隆盛,尧、舜二帝以高位相让,任用贤能,使天下得到大治。突出上古时期任贤使能带来的良好结果,为后文论述伊尹、吕望等贤能之士出仕立功做铺垫,强调贤能之士在合适政治环境下能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自身价值。

33. 故伊尹起于有莘,吕望出于渭滨,六经既着,八体以陈,此乃生以立功,身没而名存者也。

- 解析:以伊尹从有莘氏兴起,吕望从渭水之滨崛起为例,说明他们在良好政治环境下,凭借自身才能,辅助君主成就大业,同时六经着述完成,八种书体得以展现,这些人活着时建立功勋,身死而名声长存。通过具体事例,论证上古时期贤能之士积极出仕,实现立功扬名的观点,为下文对比中古时期士人的行为做准备。

34. 及于中古,德教沦胥,王纲弛顿,大运颠驱。

- 解析:话题一转,描述中古时期的状况,道德教化衰落,王朝纲纪松弛,天下大乱,与上古时期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论述中古时期士人的行为及对其批判做铺垫,突出时代变化对士人选择和行为的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