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居释
束皙
束皙闲居,门人并侍。方下帷深谭,隐几而咍。含毫散藻,考撰同异。在侧者进而问之曰:“盖闻道尚变通,达者无穷。世乱则救其纷,时泰则扶其隆。振天维以赞百务,熙帝载而鼓皇风。生则率土乐其存,死则宇内哀其终。是以君子屈己伸道,不耻干时。上国有不索何获之言,《周易》着跃以求进之辞。莘老负金铉以陈烹割之说,齐客当康衢而咏《白水》之诗。今先生耽道修艺,嶷然山峙,潜朗通微,洽览深识。夜兼忘寐,昼遗餐食。旷年累稔,不堕其志。鳞翼成而愈伏,术业优而不试。乃欲阖椟辞价,泥蟠深处,永戢琳琅之耀,匿首穷鳞之渚,当唐年而慕长沮,邦有道而反甯武。识彼迷此,愚窃不取。若乃士以援登,进必待求,附势之党横擢,则林薮之彦不抽,丹墀步纨袴之童,东野遗白颠之叟。盍亦因子都而事博陆,凭鹢首以涉洪流,蹈翠云以骇逸龙,振光耀以惊沉鯈。徒屈蟠于陷井,眄天路而不游,学既积而身困,夫何为乎秘丘?且岁不我与,时若奔驷,有来无反,难得易失。先生不知盱豫之谶悔,方俟河清乎未极。愿先生勉之也。”
束皙曰:“居!吾将导尔以君子之道,谕尔以出处之事。尔其明受余讯,谨听余志。昔元一既启,两仪肇立,盖闻在昔,鸿荒朴略。太素流其玄黄,乾坤运其消息。羲皇据龙图而御世,有虞乘凤扆以临民。大庭希其玄风,高阳韬其远津。当鸿荒之靡宁,肇举贤而济难。逮斗精之南梦,亦号泣而事断。若乃陶唐德隆,二帝高逊,可谓任贤使能,而天下大训。故伊尹起于有莘,吕望出于渭滨,六经既着,八体以陈,此乃生以立功,身没而名存者也。及于中古,德教沦胥,王纲弛顿,大运颠驱。战国纷扰,英雄陆离。乌聚兽散,龙战虎争。游说之徒,风飑电激。苏秦、张仪,智周天下,磨牙舌,播唇吻,生则上凌君上,死则下欺群物,内以大其声华,外以结其朋党,上以回人主之心,下以炫百姓之听,卒而田饶奔燕,范雎入秦,或折胁以要宠,或漆身以避患,是以圣哲先识,独鉴机玄,寄禄取容,不矫不谖。中世之臣,危而能安,祸而能全,岂不由斯道者欤?且吾闻之,求荣者身弊,索隐者无闷。故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忧哉!嵇生体道,无闷自求。刳精以辩物,苦身以循迹。志励秋霜,心贞昆玉。亭亭高厉,不杂风尘。栖迟衡门之下,和辑琴书以自娱。弃神州而宅九夷,背帝都而即边隅。遁时龙隐,垂钓川湄。绝景拔迹,修德就闲。操无为之化,游无穷之原。不虑不营,无喜无愠。彼众我独,人皆我非。宴然沈浮,弗屑不顾。往者陆子优游,新语以兴;董生下帷,发藻儒林;杨雄覃思,《法言》《太玄》;王肃咏歌,《圣证》是崇:皆是术也。
“今吾幸遭有道之世,将绳墨乎天人之际,求殊涂而同归,寻百虑而一致,故能心恬澹于守高,意无为于持满。饮河既足,安用洪流?巢林一枝,岂慕大厦?俯以之蛰,仰以之翔,俯以之游,仰以之望。动而可践,静而可象。盖君子藏器以有待,祓身以独善。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宾。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虽失屈伸之宜,时或然也。
“且夫辩所从于居易之时,坚直操于利仁之世,而犹褊浅选懦者之所不为。况乎积德累仁,文以礼乐,仗义依仁,约以四教。奉先王之训,总圣贤之谟。固将南面以师友处之,北面以臣主用之。使言必有用,术必有改。吾将抗志显高,遂终于斯。此吾所以于今而不迁也。”
……
赏析:
《玄居释》是束皙以主客问答形式创作的作品,借探讨出仕与隐居的问题,展现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具有丰富思想内涵与独特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1. 对出仕与隐居的思考
- 出仕观念:门人认为君子应“屈己伸道,不耻干时”,顺应时势,积极出仕,如伊尹、吕望、苏秦、张仪等,在不同时代通过自身才能获取功名、施展抱负,推动社会发展,这体现了传统儒家积极入世,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社会、实现价值的观念。
- 隐居主张:束皙则强调在有道之世,应“心恬澹于守高,意无为于持满”,选择隐居。他认为追求荣华易“身弊”,而探索隐微之道能“无闷”。如嵇康“体道”“修德就闲”,陆贾、董仲舒、扬雄、王肃等通过着书立说实现自身价值。束皙主张君子“藏器以有待,祓身以独善”,在时机不成熟时,修身养性,等待合适时机,这种思想融合道家无为与儒家独善其身的理念。
2. 对不同时代政治与士人的评判
- 上古与中古对比:束皙将上古描绘为德治昌明、任贤使能的理想时代,如羲皇、有虞、陶唐时期,贤能之士能施展才华,实现立功扬名。而中古“德教沦胥,王纲弛顿”,战国纷争,士人行为功利且不择手段,如苏秦、张仪之流,虽智谋出众,却为求名利不择手段,作者对此持批判态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当下的影射:文中对攀附权势者得势、山林才俊被埋没的现象描述,如“附势之党横擢,则林薮之彦不抽”,影射当时社会选拔人才的不公,权贵当道,真正有才能的人难以出头,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3. 坚守自我的人生态度:束皙表示在有道之世,将遵循君子之道,坚守自身志向。他“抗志显高”,追求内心的高洁与志向的坚守,不随波逐流。这种态度体现对自身价值观的笃定,不被外界的名利诱惑与社会乱象所左右,追求一种独立、高尚的精神境界。
二、艺术特色
1. 主客问答,层次分明:采用主客问答结构,使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门人的提问引出出仕与隐居的话题,阐述积极出仕观点并对束皙隐居提出质疑,为下文束皙的回应做铺垫。束皙的回答系统阐述自己对出仕与隐居的看法、对不同时代的评判及坚守自我的决心,层层递进,深入探讨主题,使读者清晰把握作者思路与观点。
2. 用典丰富,增强说服力:文中大量运用典故,如伊尹、吕望、苏秦、张仪、嵇康、陆贾、董仲舒、扬雄、王肃等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些典故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还通过具体事例支撑作者观点,增强说服力。如以伊尹、吕望的成功出仕论证积极入世可立功扬名,用苏秦、张仪的行为揭示功利出仕的弊端,借嵇康等人说明隐居亦可实现人生价值。
3. 语言骈散结合,富有韵律:语言呈现骈散结合特点。如“世乱则救其纷,时泰则扶其隆。振天维以赞百务,熙帝载而鼓皇风”等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增强文章气势与感染力;同时,也有散句使文章表达更为灵活自然,如“且吾闻之,求荣者身弊,索隐者无闷”,骈散结合使文章在庄重之中不失灵动,更易于表达丰富思想情感。
……
解析:
1. 束皙闲居,门人并侍。方下帷深谭,隐几而咍。
- 解析:开篇描绘场景,束皙赋闲在家,弟子们在旁侍奉。他正放下帷帐,与弟子深入探讨学问,说着说着,不觉靠在小桌上打起呵欠。“下帷深谭”展现束皙专注于学术探讨,“隐几而咍”则为画面增添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沉浸于学问,又稍显疲惫的学者形象,为下文弟子提问及主客对话做铺垫。
2. 含毫散藻,考撰同异。
- 解析:“含毫”指含着毛笔,准备书写;“散藻”意思是挥洒辞藻,形容束皙创作文章时的状态。“考撰同异”表明他在写作过程中,对各种观点、事物进行考证辨析,探究异同之处,突出其治学的严谨态度,展现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入与细致。
3. 在侧者进而问之曰
- 解析:引出弟子的提问,“在侧者”明确提问之人是侍奉在旁的弟子,“进而问之”表明弟子走上前向束皙发问,由此开启主客问答的模式,推动文章情节发展,引出关于出仕与隐居的讨论主题。
4. 盖闻道尚变通,达者无穷。
- 解析:弟子表达观点的起始句,“盖闻”表示听闻,“道尚变通”指出“道”崇尚灵活应变,不固执一端;“达者无穷”意思是通达事理的人能够随机应变,不会陷入困境,此为弟子后续论述积极出仕观点的理论基础,强调顺应时势变化的重要性。
5. 世乱则救其纷,时泰则扶其隆。
- 解析:具体阐述顺应时势的做法,世道混乱时,君子应挺身而出,拯救纷争;时代太平之际,就致力于扶持盛世,使其更加兴隆。这体现儒家积极入世,在不同社会环境下都要有所作为,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思想,为下文列举历史人物的出仕行为做铺垫。
6. 振天维以赞百务,熙帝载而鼓皇风。
- 解析:进一步描述君子出仕的作为,“振天维”意为整顿国家纲纪,“赞百务”指辅助各项事务;“熙帝载”即弘扬帝业,“鼓皇风”表示鼓舞皇风,也就是宣扬良好的社会风气。描绘出积极出仕者对国家治理和社会风气营造的重要作用,突出出仕的价值与意义。
7. 生则率土乐其存,死则宇内哀其终。
- 解析:强调积极出仕、有所作为的君子受到的尊崇,在世时,天下百姓因他的存在而感到快乐;去世后,整个天下都会为他的离世而哀伤。从生死两个角度,突出这样的君子对社会和民众影响深远,再次肯定积极出仕行为所带来的巨大价值,增强说服力。
8. 是以君子屈己伸道,不耻干时。
- 解析:基于前文论述得出结论,所以君子应该委屈自己,以伸张正道,并且不以向时世求取功名而感到羞耻。“屈己伸道”体现君子为实现理想和道义,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不耻干时”表明在弟子看来,主动寻求出仕机会,为国家和社会效力是正当且必要的,进一步强化积极出仕的观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9. 上国有不索何获之言,《周易》着跃以求进之辞。
- 解析:运用典故来支撑观点,“上国”指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不索何获”表明不主动索取就不会有收获,强调主动争取的重要性;《周易》中“跃以求进”的言辞,同样鼓励积极进取,通过引用经典言论,为积极出仕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增强观点的权威性。
10. 莘老负金铉以陈烹割之说,齐客当康衢而咏《白水》之诗。
- 解析:列举具体历史典故,“莘老”指伊尹,他背负鼎锅之铉,向商汤陈述治国如烹饪割肉的道理,后助商汤成就大业;“齐客”指宁戚,他在大道上唱着《白水》之诗,引起齐桓公注意,从而得到重用。以这两位历史人物为例,说明古代贤能之士通过主动展现才华,积极寻求出仕机会,最终实现抱负,从历史事实角度论证积极出仕观点的合理性。
11. 今先生耽道修艺,嶷然山峙,潜朗通微,洽览深识。
- 解析:转而描述束皙的情况,称赞先生沉醉于道,修习技艺,像高山一样屹立,有着潜藏的智慧,能通达精微的道理,广泛阅览且见识深刻。先对束皙的品德、学问给予高度评价,为下文对其隐居行为的质疑做铺垫,形成对比。
12. 夜兼忘寐,昼遗餐食。旷年累稔,不堕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