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传

第295集:《临床试验启动》(1 / 2)

针火初燃:生物电池针灸针临床试验启动记

第一章:黎明前的星子

深冬的北京,凌晨四点的空气像一块拧干的冷抹布,贴在人脸上。张昊把围巾又紧了紧,呵出的白气在路灯下短暂凝聚,又迅速被寒风揉碎。他手里攥着的保温杯早已没了温度,但掌心的汗却让杯壁有些滑腻。

他站在协和医院住院部大楼前,抬头望去,几扇窗户还亮着灯,像几颗疲惫却倔强的星子。其中一扇,属于“生物电池针灸针”临床试验项目组的临时办公室。

“张工,这么早?”一个同样带着浓重黑眼圈的身影从旁边的便利店走出来,是项目组的工程师李响,手里拎着几袋热气腾腾的包子。

“睡不着。”张昊苦笑了一下,接过一个包子,温热的触感稍微驱散了些寒意,“你呢?不是说回去眯一会儿吗?”

“眯了俩小时,梦见数据全乱了,吓醒了。”李响咧咧嘴,露出一丝与年龄不符的疲惫,“陈老他们到了吗?”

“刚看到群里消息,苗寨来的几位医师凌晨两点就到了,在楼上和陈教授他们对最后的流程呢。”

陈教授,陈景明,项目的总负责人,一位头发花白但眼神锐利的老中医,也是将现代生物电池技术与苗医传统疗法结合的最初倡导者。而苗寨来的医师们,则带来了世代相传的“睡药”疗法和对人体穴位的独特理解。

这场筹备了数月的首次大规模临床试验,就像一个精心雕琢的玉器,即将在今天揭开蒙在上面的红布。但张昊知道,玉器之下,可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也可能是暗藏的裂纹。

资金的困境、患者招募的艰难、传统医学权威的质疑、技术参数的反复调试、文化融合的阵痛……无数个日夜,团队就是在这些压力下蹒跚前行。那位雪中送炭的企业家的资金,像注入干涸河床的溪流,让他们得以继续;而苗寨里那些患者逐渐改善的案例,则像远方的灯塔,给了他们坚持的勇气。

此刻,张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妻子发来的微信:“加油,家里都好,等你好消息。”他心头一暖,快速回复了一个“嗯”,然后深吸一口气,推开了住院部的大门。电梯里,镜面映出他憔悴却异常专注的脸。他想起昨天陈教授在动员会上说的话:“这不仅仅是一次临床试验,这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是可能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尝试。我们必须如履薄冰,但更要问心无愧。”

第二章:晨光里的战场

清晨六点半,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的六家三甲医院,同时亮起了试验项目的指示灯。协和医院的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

陈景明教授站在投影幕布前,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身上的白大褂熨帖平整,但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泄露了他的紧张。他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几个小巧的金属盒,里面静静躺着此次试验的主角——生物电池针灸针。

针体由特殊配比的镁合金制成,细如发丝,尾部连接着一个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的微型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并传输针体与人体组织液反应产生的微电流数据。旁边,是来自贵州苗寨的特制“睡药”药包,散发着一种混合了草药和泥土的独特气息。

“各位,”陈教授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但异常清晰,“经过217天的筹备,今天,‘生物电池针灸针结合苗医特色疗法治疗慢性疾病’的首次大规模临床试验,正式启动。”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掌声,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复杂的情绪——兴奋、期待,还有深深的凝重。

“我再强调一遍试验流程和纪律。”项目组的医学总监,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女医生林薇接过话筒,她的声音冷静而专业,“患者将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接受生物电池针灸针配合改良版苗医‘睡药’疗法,对照组接受传统针灸或常规药物治疗。所有操作必须严格按照方案执行,数据记录必须实时、准确、完整。”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来自苗寨的几位身着传统服饰、神情同样严肃的医师:“尤其要注意患者的反馈和体征变化。任何异常,哪怕是最轻微的不适,都必须第一时间上报。第三方监督机构的王主任他们已经到位,会全程跟踪监督。我们不仅要对科学负责,更要对每一位参与试验的患者负责。”

来自苗寨的老医师龙阿公站起身,他脸上的皱纹像山间的沟壑,眼神却十分坚定:“我们苗医的疗法,讲究‘通经络,调气血’。这些针,是‘新的火’,睡药是‘老的引’。我们会把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和这些新东西好好结合,不能让相信我们的人失望。”他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口音,但每一个字都沉甸甸的。

七点整,各医院的病房区开始忙碌起来。

张昊和李响守在协和医院的数据分析室里,盯着面前巨大的显示屏。屏幕上,各个试验病床的编号正在闪烁,代表着患者已经就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连接测试完成。”李响敲了敲键盘,“微电流传感器信号稳定,数据传输通道畅通。”

“好。”张昊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看到屏幕上跳出第一个患者的信息:王建国,男,52岁,顽固性失眠症,病程8年。属于试验组。

与此同时,在病房里,负责操作的主治医生刘医生正拿着消毒棉,仔细擦拭着王建国的相关穴位。龙阿公的孙子,年轻的苗医龙少,站在一旁,手里拿着那个装着“睡药”的小布袋,里面的草药已经用特殊的手法炮制过,散发出安神的香气。

“王大叔,别紧张,就跟普通针灸差不多,可能会有点麻麻的感觉。”刘医生轻声安抚着。王建国躺在床上,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也有一丝不安。他辗转难眠的夜晚太多了,试过各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是老乡在苗寨治疗后推荐他来的,他把这当成了最后一根稻草。

龙少将“睡药”布袋轻轻放在王建国的枕边,然后示意刘医生可以开始了。

刘医生深吸一口气,拿起无菌手套戴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从金属盒中取出一根生物电池针灸针。在无影灯下,针体闪着细微的银光。他找准穴位,手法娴熟地刺入。

几乎是同时,数据分析室的屏幕上,代表王建国的那个编号旁,一组数据开始跳动:

“微电流强度:0.12μA,持续时间:稳定。穴位组织液电导率:正常范围。”

“有了!”李响低呼一声,脸上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