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太子师

第90章 当有所作为(2 / 2)

“少师请说。”太子期待地看向杨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杨安缓缓道:

“第一,天灾人祸。从去年的修建行宫暴虐百姓事件,到今年五月的京师地震、关内诸州旱灾,直到现在的关中大旱。”

“每一次天灾人祸,都造成了百姓的死亡。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无不验证着天象异变的预兆。”

“而这些天灾,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陛下一定会担心,后面可能会有更大的灾祸来临。”

“所以,陛下不敢轻易动用仓库中的粮食,”

“以免下一次更大的灾祸来临时,束手无策。”

杨安说到此,看了一眼太子,“这是陛下的第一个顾虑。”

“少师说得对,”太子赞许地点头,“近一年来,发生的灾祸,确实比往年多。”

“陛下顾虑的第二点,”杨安继续分析道,“便是内忧外患。”

“近几年来,内部有江南叛乱,五羌反叛,外部有突厥侵扰。”

“陛下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得优先考虑军需粮草储备。”

“第三,下官认为,陛下要借此旱灾机会,对义仓进行改革整顿。”

“改革义仓?”太子疑惑地看向杨安,“何为义仓?”

见太子不解,杨安只得将义仓的形成原因及目前状况讲述了一遍。

开皇三年,大隋官员长孙平征拜度支尚书,他看到大隋多有旱灾,百姓深受其苦,于是向陛下上奏,在奏章中建议:

让百姓每年秋收季节,根据贫富不同,拿出一定数量的粮食,放到政府提供的仓库之中,以备凶年之用。

隋文帝欣然应允,并取名为“义仓”。

只是这义仓是本着自愿的原则建立的,管理人员也是百姓,所以十分松散。

再加上普通百姓意识不到“义仓”在凶年时的重要作用,经常以陈粮、腐烂的粮食,或者是杂粮充数。

所以,等到天灾来临时,“义仓”中的粮食多已腐败变质,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少师的意思,”太子听完杨安的解释后,恍然大悟:“父皇不愿意开仓放粮,是想乘着大旱之机,让百姓认识到义仓的重要性?”

“正是如此,”杨安点头,

“下官认为,陛下早就有意将义仓由自愿改为强制,只是一直在等待契机。”

“这样的改革,是好是坏?”太子问道。

“当然是好事,”杨安肯定道,可跟着又摇摇头,

“不过不是时候。”

太子沉吟片刻,迟疑道,“既然父皇不愿意开仓放粮,”

“本宫是否应该站在父皇一边,反对开仓放粮?”

“太子殿如果真的这样选择,也是人之常情。”杨安表示理解。

很显然,站在隋文帝一边,便是摸准了皇帝的心思,顺势而为,更有可能事半功倍。

但杨安并不想这么做。

他觉得,作为一个具有更开阔视野的后世有良知的人,他必须在这件事上要有所作为。

“如此说来,”太子仍然有所犹豫,“少师也赞成父皇宁愿舍弃百姓,也不舍得粮食?”

看得出来,太子怀有宽仁之心,十分同情受灾的百姓。

“非也,”杨安果断道。

“下官所言,只是陛下目前的顾虑。”

“正是由于这些顾虑,所以陛下一直拿不定主意。”

“而太子殿下要做的,就是打消陛下的所有顾虑。”

“如此,陛下才能最终下定决心,开仓放粮。”

“原来少师也赞成开仓放粮,”太子脸上露出喜色,“本宫终于放心了。”

“可是要想彻底打消陛下的顾虑,并非易事。”杨安郑重道,“这些顾虑终究只是下官的猜测。”

“少师,就算不能打消父皇的顾虑,”太子坚定到,“父皇最终决定不开仓放粮,”

“本宫也绝不后悔。”

“好!”杨安赞许道:“下官这就写一份奏章。”

太子当即让人拿来纸和笔,两人一边商议,一边写出了一本奏章。

奏章以太子的名义,主旨是建议父皇开仓放粮。

为了打消隋文帝的顾虑,奏章从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是天象异变方面,天象异变预兆百姓惨死,而关中大旱如果处理得当,便能减少百姓死亡。

而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则是最好的处置措施。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灾民被救,则君主有德,朝政得当。

喜欢我为太子师请大家收藏:我为太子师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