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进了营,郭威厚赏了刘词和李韬,李韬这小伙子不错,关键时刻起到了带头作用,得好好奖励。其他的将士们表现也很英勇,也都有奖赏。然后宣布,从今儿起,严格禁酒,这玩意不能再喝了,太误事了。要喝,咱们等破了城开庆功宴的时候再喝。
但是啊,人多了,素质就参差不齐,总是有那种把规矩不当回事的货,郭威手下的一员爱将,名叫李审,有一天就犯了这条军令,自己偷偷稍微喝了点酒,结果有人就告诉了郭威,郭威就召李审进来,说:“你是我帐下的亲将,竟然敢违我军令,我要是不加以惩罚,我这队伍还怎么带!”喝令左右,把李审推出辕门斩首示众。
再说城里头的李守贞,被人家汉军围困了这么长时间,这都过了年了,城里的粮食也都吃没了,士兵们伤亡惨重,眼见是守不住了。他左思右想,看来除了突围以外,也没别的办法了。于是就挑了五千人作为敢死队,把他们分成五路,然后突然从蒲州城的西北角杀了出来,打算就从这突围。人家郭威早有准备,派都监吴虔裕带兵前去拦截,结果把河中兵又给打回去了,那五路敢死队也死伤过半。
过了几天,李守贞再次派兵出来突围,结果又中了汉军的埋伏,他手下的两个将领魏延朗和郑宾都被汉兵给活捉了。郭威没杀他们,反而对他们好言抚慰了一番:你们也是身不由己,对吧,你们也都是被李守贞逼的,对吧?魏、郑二人一看,人家台阶都给咱递到脚底下了,咱赶紧下吧,于是立刻表示愿意归降,郭威就让他们写信,用箭射进城去,劝副使周光逊、大将王继勳、聂知遇投诚。周光逊他们也知道,这样下去根本没有出路,外边可是郭威,根本别想抱什么侥幸心理。他们看了信,就带着一千多人出城投降了。这口子一开,就扎不住了,从这以后,城里的将士们就开始陆续出来,跑到汉营去投降,今天走几个,明天走几个。郭威一看,这城里的士气都这样了,应该差不多了,于是下令,各军分道进攻。将士们接到命令以后,踊跃争先,巴不得一鼓而下,仗打完了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人家蒲州城,墙高堑阔,一时之间还是攻不进去,这一攻一守,又迁延了一两个月。
正在这个时候,去平定长安叛乱的郭从义和王峻来了一份报告,说长安的赵思绾已经投降了,但是这家伙坏的很,要是不把他除掉,以后终究是个后患,到底应该如何处置,请郭威发落。郭威说,你们看着办吧。于是第一个出来闹事的赵思绾就第一个被杀了。
前边咱们光说河中了,现在回头再说说长安这边,长安的赵思绾被郭从义、王峻带兵围困,也苦苦守了一年呢,中间他也曾经派他儿子赵怀甡去向蜀军求援。但是蜀兵连河中都没到,又怎么能去支援长安呢?
没人来支援还不算什么,关键是长安城里边的粮草也都已经耗尽了。赵思绾这个人也是豺狼转世,他平常最爱吃人肝,曾经亲自拿着刀剖开活人的肚子,取肝给自己作菜,等他吃完了,那个人还没死呢,另外,他还喜欢用人胆下酒,他一边喝着酒一边还说呢:“吞人胆到一千,就会胆气无敌。”
现在城里边没了粮食,他就让人去抓妇女儿童充作军粮。就给士兵们吃人肉,人肝人胆他留着自己吃。长安城的老百姓是倒了大霉了,那是冤气冲天啊,整日里空中笼着一层黑雾,不论是阴天晴天,都是如此。
..........
知识卡片:
李守贞的士兵出来偷袭刘词军营的时候,一个个都身穿黄甲,这个黄甲在古代也叫纸甲,这是所有的盔甲里面最便宜的一种,但是也有一定的防护力,纸具有很好的柔韧性,而且重量也比较轻。
历史上有记录,纸甲最早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在唐宣宗时期,河中节度使徐商发明了纸甲,从此以后就被大量应用了,宋代装备的纸甲最多,清代也还在用。
明代抗击倭寇的时候,纸甲就发挥过巨大作用,当时的倭寇大量使用火铳,而纸甲对于火铳弓箭的防御力都挺不错,同等重量的金属甲和纸甲来说,纸甲的防御性能更好。它的缺点就是不耐用,但是架不住人家便宜啊,而且生产速度快。南方的水军用的是最多的,因为传统的铁甲在南方容易生锈,保养起来很麻烦,水军需要很强的灵活性,铁甲也不太适合,还有一点就是,纸甲一旦被水泡湿了,防御力又可以上几个档次。但是泡几次就坏了。明代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记载了纸甲的制作方法:“用一种很柔软的纸,摞起来,经过捶打,大概有三寸厚,钉在一起,要是被雨水浸湿了,火铳弩箭都很难把它射透。”
喜欢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请大家收藏: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