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一百二十五章 弹劾(2 / 2)

咱们中国有一幅传世的国宝级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他的作者叫顾闳中,这个顾闳中是个职业画家,他还客串了一次间谍。

韩熙载这个人据说还是唐朝文学大家韩愈的后人,或者是亲戚吧,韩熙载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当过官,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的时候,韩熙载的父亲韩光嗣受王公俨牵连,被霍彦威给杀了,韩熙载伪装成一个商人,逃到了淮南。

李昪篡夺了杨家的帝位,建立了南唐政权以后,对韩熙载一直不太放心,因为他是半道上才来的,所以李昪只是让他去给太子李璟做了个僚属,李璟继位以后,倒是很器重他,但是等李煜继了位,又开始对他不放心了,李煜就派了这个顾闳中去韩熙载家里,看看老头一天到晚都干啥呢。韩熙载呢,为了防止君主猜忌自己,就故意表现的不关心政治,只是沉迷于享乐,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顾闳中奉命去监视韩熙载,他就把韩熙载的生活场景画了下来,算是个人体照相机吧。所以这幅画在当时的作用是情报,而不是艺术品。

顾闳中非常认真的用笔墨呈现了韩熙载家里一场夜宴的场景,特别仔细地描绘了韩熙载的表情,尽管画中的韩熙载袒胸露腹,貌似放荡不羁,但是韩熙载的表情是骗不了人的,顾闳中画出了他沉重阴郁的神态,这和当时周围的场景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我很多年前看这幅画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感觉韩熙载表情木讷,跟这么一个轻松活泼的夜晚气氛很不协调,当时还以为是画家水平有问题,表达不准确,现在了解了历史背景才知道,其实是人家表达得太准确了,把韩熙载那副心不在焉、郁郁寡欢的内心完全给呈现出来了。

我们大家通常对中国画的理解就是写意,意境为先。往往以为西方绘画写实,东方绘画写意,其实这种观点不对,其实从我们古代流传下来的名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强烈的写实意愿,很多作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细致入微的场景,还原当时的情况。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清明上河图》。

《韩熙载夜宴图》一共画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画的是韩熙载和客人们一起欣赏伶人弹奏琵琶,在场的人物有韩熙载、韩熙载的宠姬弱兰、王屋山、新科状元郎粲、教坊副使李嘉明,弹琵琶的是李嘉明的妹妹,还有韩熙载的朋友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朱铣。

第二部分画的是韩熙载在敲鼓,王屋山在跳舞、韩熙载的门生舒雅在打板,其他的客人在欣赏。

第三部分描绘的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边洗手边和侍女们谈话。琵琶和笛箫都被一个女子扛着往里走,后边还跟着一位端着杯盘的女子。两位女子好像还在对今晚的宴会津津乐道,更加烘托出了轻松的氛围。

第四部分画的是韩熙载袒胸露腹、盘膝坐在椅子上,一边挥动着扇子,一边对一个侍女吩咐着什么话。五个乐人横坐一排,在吹箫吹笛子,旁边一名男子规规矩矩地坐着,在打板。

最后一段描绘了宴会结束,宾客们陆续离去的场景。韩熙载站在两组人物的中间,伸出左手呈摆手状,好像在跟客人们告别。

我估计顾闳中第二天肯定是一边把画拿给李煜看,一边在旁边用手指点着,在解说。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中国绘画的写实并不是严格依据透视关系而产生的写实,它是人文化的写实,在韩熙载夜宴图里,其中的主体,就是韩熙载本人是被稍稍放大的,而侍女和一些不重要的人物比例都被缩小了。

在这幅画里,被严格写实的部分还包括器物,家具、室内装饰、人物的服饰、化妆、发饰等等,都画得细致入微。其实这里边也包含着一种思想,就是,人是虚伪的,而东西是真的。

喜欢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请大家收藏: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