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一百二十一章 耶律德光北归(2 / 2)

耶律德光这些人继续上路,一路所过城镇,满目萧条,耶律德光就对手下的大臣们说:“让中原受此灾殃,这都是燕王一人的罪过啊。”他说的燕王就是赵延寿,这就相当于日本人说,把中国弄成这样,这都是汪精卫的罪过啊。

耶律德光又牛头对身边的张砺说:“还有你呢,你也算是个出力的!”张砺低下头,惭愧不已,无话可说。

宁国军都虞侯武行德受耶律德光之命,和辽国官员一起运输武器,这些武器都装在船上,溯流而上。武行德麾下有一千多名士卒,走到河阴的时候,武行德对手下这些人说:“咱们被胡虏所制,现在要离乡远去,人生总有一死,难道大伙都去做外国鬼么?如今辽国皇帝已经回去了,辽军的实力也渐渐衰弱了,咱们为何不把胡人赶走,再据守河阳,等到中原有主了,然后归附,这样岂不是更好!”士卒们一听,全都赞成,表示愿意听他命令,武行德就把船里的兵器和盔甲都发给了士卒们,随后一声号令,大家杀了那些辽国官员,乘势袭击河阳城。辽国节度使崔廷勳刚派了兵去支援耿廷美进攻潞州,城里边这时候毫无防备,武行德等人杀进城去,赶走了崔廷勳,占领了河阳,然后武行德让自己的弟弟武行友拿着蜡封的书信,从小路赶往晋阳,去联络刘知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这时候的潞州留守王守恩已经在向晋阳告急了,刘知远命史弘肇为指挥使,率兵前去支援。史弘肇让部将马诲做先锋,星夜进兵,赶到潞州城下,只见四下里寂静无声,并不见有辽兵,马诲就不免起了疑心。等到王守恩出城相迎,两个人一聊,这才知道,原来辽兵听说人家晋阳的援军来了,已经退走了。马诲奋然说道:“辽军听说我军到来,就退兵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强弩之末啊。我应该前去追击,杀敌报功啊!”俩人正说着呢,史弘肇也到了,马诲当即请令,要带兵去追杀辽兵,果然途中就追上了,大家大呼冲锋,挥刀杀敌,好似风扫落叶一般,不一会,就杀了敌兵一千多人,其余的还是给跑掉了。

马诲他们得胜而归,辽将耿崇美退到了怀州,崔廷勳也狼狈不堪地跑了过来。洛阳的辽将拽剌等人也跑到了怀州,和耿崇美、崔廷勳等人会和,几个人相对叹息了一番,然后派人去报告耶律德光。

...........

知识卡片:

本集中出现的那个辽将耿崇美,他们家不是契丹人,而是汉人,老家是幽州的,在河北张家口,当时叫上谷郡。他们家算是个武将世家,他的祖父叫耿用,父亲叫耿去斌。耶律阿保机南下,抢劫了大量的人口,当时受灾比较严重的就是幽州,耿家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为契丹人效力的。

耿崇美娶的老婆是皇族耶律家的,他儿子耿绍忠娶的契丹皇族的女人,耿崇美的孙女还当了辽国皇帝的嫔妃。耿家跟安次韩家也是姻亲,他们这些家族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北方汉人的胡化现象。

有朋友可能会说,应该是胡人汉化吧?当然了,辽金汉化是历史发展最后的结果,这个不可否认,但是在晚唐五代直到宋朝,辽东辽西地区汉人胡化的现象也很常见,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已经不会说汉语了。原因很复杂,比如有的地方已经被外族占领了,比如甘肃以西地区,实际上是被吐蕃控制了,所以这儿的很多人都学会说吐蕃语了。还有像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所以这儿的人也开始讲契丹语了。还有就是北部边疆地区,很多中原百姓因为要和北方少数民族做生意,交易皮毛茶叶等等,所以不少汉人会说契丹语,不少契丹人也会说汉语。

契丹高层当然知道他们文化基础薄弱,沙陀人和蒙古人也一样,他们渴望得到中原文化的支撑,但是他们同时也惧怕中原文化强大的力量会消磨掉他们的民族性。所以也有不少像述律平这样的契丹贵族反对汉化,坚定地维护着贵族统治的传统。契丹甚至还搞起了一国两制,弄了个南院北院。

汉化或者是胡化其实都是相对的,就是个比例问题,导致的结果也非常庞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们说,五代十国时期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时期。正是这个经过了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成为了我们今天的中华文化,道家是中华文化,禅宗同样是中华文化,古筝是民乐,琵琶同样是民乐,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能兼容并蓄。

喜欢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请大家收藏: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