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第九十七章 两镇叛乱(2 / 2)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安重荣见全军失利,已经是心惊肉跳了,又听说赵彦之投降还被杀了,更是战栗不安。于是藏在辎重中飞奔而去。部下的二万多人马一半被杀,一半逃散。

这年的冬季特别寒冷,逃兵们饥寒交迫,安重荣仅率领着十几个人逃回了镇州。然后就驱赶老百姓守城,用牛皮和马皮做盔甲,闹得全城不得安宁。杜重威兵至城下,镇州的一名牙将从西城水碾门放晋军进了城,晋军冲进来,把守城的老百姓杀了二万多人,城中立刻就乱了。

安重荣又退守到牙城,但是随后牙城再次被晋军攻破,这下没处跑了,只好束手就擒。晋军直接砍了他脑袋,送往邺都。石敬瑭命手下用油漆保存好安重荣的首级,然后献给了辽国皇帝耶律德光。接着又改镇州成德军为恒州顺国军,任命杜重威为顺国节度使,让他就在这镇守。

以前,耶律德光听说安重荣擅自抓了自己的使臣,就已经派人去向晋朝朝廷问罪了,石敬瑭怕他派兵来进犯中原,就派了安国军节度使杨彦珣为使者,前往辽国谢罪。耶律德光怒气冲冲地接见了使者,杨彦珣很从容,说:“这就像是家中出了逆子,父母管不住他,所以也是没办法。”

耶律德光听了,稍微消了消气,但是扣住杨彦珣,不让他回去。等到安重容造反,他才相信了杨彦珣的话,抓契丹使者那些事确实都是安重荣自作主张搞出来的,跟晋朝朝廷没关系,于是也就放杨彦珣回去了。石敬瑭把安重荣的首级送给契丹以后,晋朝上下都觉得,这应该可以交代过去了,谁知道辽国再次派了使者前来问责,说你们为什么要招纳吐谷浑?石敬瑭回答说,吐谷浑酋长跟安重荣暗中勾结,所以我不得已才让他们迁到内地。辽国使者说,那好,那你把吐谷浑酋长白承福的脑袋拿来。这件事石敬瑭可没法答应,心中郁闷,于是就渐渐生起病来,而且病势越来越重。

转眼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42年,高行周攻克了襄州,安从进自焚而死,安从进的儿子安弘超以及手下将佐四十三人都被抓了,送到了大梁。此时的石敬瑭还在邺都,已经病的起不来了,他虽然得到了捷报,却已经无法回到京城去了,一番欷歔叹息之后,就一命呜呼了。石敬瑭一共在位七年,死的时候只有五十一岁,被葬于显陵,庙号晋高祖。

..........

知识卡片:

石敬瑭的事情我们说了不少了,他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让中原政权失去了山脉天险的保护,对中原的危害延续了好几百年。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说石敬瑭是沙陀贵族,他爸叫臬捩机,为啥他姓石,这个就没人知道了。《旧五代史》说他是汉朝宰相石奋的后代,要是这样的话,那他就是汉族了。

石敬瑭生于公元892年,也就是朱温四十岁那年出生的,他在家里排行老二,从小很喜欢看书,他的偶像是战国时候的赵国大将李牧,还有汉朝的周亚夫。

石敬瑭作战非常勇猛,而且很有头脑,打仗很聪明,所以后唐明宗李嗣源非常喜欢他,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就成了明宗的心腹大将,他曾经两次拼死救下李嗣源。石敬瑭因为性格比较闷,沉默寡言,没有参与过官场上的那些争斗。

石敬瑭一生中主要的大事咱们前面已经说的差不多了,他的历史地位也早有定论,咱们就不多说了,这就说两件他治理地方的小事吧。

石敬瑭在当河东节度使的时候,有一次他手下的一名士卒和一个民间妇女起了争执,那个妇女说这个士兵的战马吃了她家的粮食,两个人争执不下,官司打到了石敬瑭那。石敬瑭说,这事要想取证很简单,把马肚子剖开一看就知道了。马要是吃了粮食我就杀军士,要是没吃就杀了你这个妇人,这就等于是签了生死状了。后来他真的把马杀了,一检查,发现马肚子里根本就没有粮食。于是石敬瑭就杀了这个妇女,等于给马偿命了。这件事就被后人诟病,说石敬瑭很残忍。我也觉得这件事确实做的太过分了,你可以把她打一顿、罚款、叛她服劳役,惩罚的办法有很多,直接杀人实在是太过分了,这事说不定就是个误会,哪怕就是那个女人存心诬陷,也罪不至死嘛。

还有一件事,说石敬瑭在镇守常山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因为买卖土地发生了纠纷,弟弟想卖地,哥哥想买,但是价格给的很低,弟弟就卖给了外人,买地的人怕以后哥哥找事,就想让哥哥也在卖地的文书上签个字,哥哥当然不给他签,这事就闹到了石敬瑭那儿。石敬瑭认为弟弟高价卖地,追求利益无可厚非,哥哥不愿意多出钱,还阻挠弟弟卖地,这就不讲道理了,拖出去打了几棍子。这事要是放到现在看,处理得也不合适,你俩买卖土地,做哥哥的本来就没有帮你签字画押的义务,打人家打的没道理。

从以上两点看来,石敬瑭带兵打仗没问题,但是要说治理地方,确实没什么水平。

喜欢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请大家收藏: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