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第298章 血绣鹭,旧网收(2 / 2)

青鸟亲自带队,化装成不起眼的馆内工作人员,死死盯着那本看似普通的登记簿。

第一天,风平浪静,来者多是好奇的市民和记者。

第二天,依然如此。

直到第三天下午,一个身穿粗布短衫、脚踩草鞋、满身泥土气息的老农走进了展馆。

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急着看展品,而是径直走到了登记台前。

他拿起笔,颤巍巍地在登记簿上写下了三个字:陈二根。

登记员按照吩咐,低声问道:“老先生,今年头茬茧几成?”

老农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微光,他抬起头,用带着浓重湖州口音的官话答道:“七分熟,三分火候。”

说完,他便转身混入人群,很快消失不见。

青鸟的心脏猛地一跳!

他一个箭步上前,拿起登记簿。

那“陈二根”三个字的笔迹,虽然刻意模仿了农夫的生疏,但其顿笔、转折处的风骨,与他们档案中代号为“萤”的王牌通讯员的笔迹,完全吻合!

“跟上他!”青鸟低声下令。

追踪行动无声无息地展开。

那老农出城后,一路向西,最终在城郊的一处农舍停下。

当青鸟的队员破门而入时,发现他正在娴熟地拆解一部电台。

他根本不是什么“陈二根”,而是湖州双林镇地下联络站的现任负责人,代号“萤”。

这条由林芷兰亲手建立的通讯网络,在他手中,已经秘密维持了整整五年!

当晚,顾承砚在绝对安全的密室里,亲自接见了这位功勋卓着的“萤”。

“萤”的脸上没有丝毫惧色,他向顾承砚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说出了那段被尘封了太久的遗言:“顾先生,芷兰同志临终前,曾口述三道指令,命我务必转交组织。她说,当组织面临真假‘白鹭’之辨时,就是启用这三道指令的时刻。”

顾承砚屏住了呼吸。

“第一道:火种藏农桑。”萤的声音沉稳有力,“她说,真正的力量,不在机关的高墙之内,而在田间地头,在千千万万的农人、工人、商贩之中。‘春茧计划’的根本,是人,不是设备。”

顾承砚的拳头骤然握紧。

他明白了,“春茧计划”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人员的下沉与扎根。

“第二道:信在疑处生。”萤继续说道,“她说,当敌人开始大规模制造怀疑时,信任反而会从最不可能的地方诞生。不要相信任何纸面上的名册,要相信用行动证明的忠诚。”

顾承砚豁然开朗。

他举办展览,设立登记簿,正是用一场巨大的“怀疑”,去钓出真正的“信任”!

“第三道:白鹭归无声。”萤的眼中泛起泪光,“芷兰同志说,真正的‘白鹭会’,从没有什么名册。它是一个信念,一种精神。当国家需要时,那些心中有‘白鹭’的人,会从四面八方,无声地归来,用行动汇入洪流。”

三道指令,字字珠玑,如晨钟暮鼓,彻底敲醒了顾承砚。

他终于明白了林芷兰的宏大布局。

她留下的不是一个脆弱的组织,而是一个无法被摧毁的、活生生的信仰网络!

“我明白了。”顾承砚站起身,向“萤”深深鞠了一躬,“替我感谢所有坚守的同志。”

他转身下令:“‘春茧计划’全面提速!所有技术员,即刻起配发实弹武器与密写工具,正式转入战时运作模式!”

当晚,顾承砚独自一人,立于外滩海关大楼的钟楼之顶。

黄浦江上灯火璀璨,宛如一条流淌的星河。

晚风吹拂着他的衣角,带来一丝江水的凉意。

他从怀中取出林芷兰留下的那本《女诫》,翻到最后一页的空白处,用钢笔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一行新的指令:

承砚守信,火种不灭。

合上书的瞬间,远处,一艘巨大的货轮拉响了悠长的汽笛,缓缓驶离港口。

那是刚刚换装了真正军火与药品的“南洋商运号”。

它的航行日志上标注的目的地是新加坡,但它真正的航向,是闽南一处未被封锁的抗日根据地。

顾承砚的目光追随着那艘船,直到它渐渐融入夜色。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一场席卷整个江南的清网行动,已经拉开了序幕。

然而,就在“南洋商运号”的轮廓即将消失在吴淞口之外时,顾承砚的眼角猛地一跳。

他似乎感觉到一种极其微弱、若有若无的震动,并非来自脚下的钟楼,也非来自江风,而是一种源自大地深处的奇异频率。

他下意识地望向吴淞口的方向,夜色深沉,万籁俱寂。

可那种奇怪的感觉,却像针尖一样,轻轻刺了一下他的神经。

与此同时,数十公里外,顾家老宅那口早已被重新封上的枯井深处,一只被泥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陶罐中,最后一丝残存的化学反应催生出微弱的电流。

电流通过预埋的细密铜线,精准地传导至一枚老旧发报机的自动键钮上。

“滴……嗒嗒……滴……滴嗒……滴嗒……滴……滴嗒。”

锈迹斑斑的键钮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开始以一种极其缓慢而断续的节奏,自动敲击起来,向着未知的远方,发出了一串古老的摩尔斯电码:

……—… …— … .- -.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请大家收藏: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