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古城墙是华夏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之一。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4千米。城门有四: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门城楼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3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
明城墙部分整体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
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现城墙已有城门18座。 长安城墙是华夏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女儿墙,最初城墙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箭楼,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城墙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楼下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古城墙的防御性很强,城外的护城河为第一道防线。河上设有吊桥,是进出的唯一通道。吊桥白天降落在护城河两岸,供人出入。晚上吊桥升在空中,就断绝了进城的道路。城门外有间楼(也叫谯楼),用以打更和报警,为第二道防线。闸楼后边是箭楼,高30余米,外面墙体笔直,箭孔密布,便于了望和射击,这是第三道防线。箭楼和正楼之间是瓮城,面积9348平方米,它的作用是:若敌人攻进此处,即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是第四道防线。第五道防线自然是正城门了。
除了城门设防严密外,城墙四个拐角的角台上还修有角楼,作用是辅助城门,观察和防御四面外来之敌。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5984个,使城墙外侧呈锯齿形。每个马面上建有可供驻守军队的卡房3间。城墙和马面上有女儿墙,墙上有既能藏身又能了望、射击的凹口和方孔。
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于洪武十一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现仍保存完好。
古城墙的修建起源于隋朝兴建,隋“大兴城”格局图奠定基础。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居于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开皇二年,大兴宫的修建拉开了大兴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隋帝国迁至新京,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即“大兴城”,宫城命名为“大兴宫”。
大业九年,隋炀帝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并为后来的唐帝国所继承沿用。
隋大兴、唐长安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周长36.74千米,总面积84平方千米,是华夏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唐承隋制定都长安,并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大兴宫”更名为“太极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唐末长安城因战乱遭受了很大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韩建放弃了原长安城的外廓城和宫城,仅保留了皇城,称为子城,进行修治。原皇城有东、南、西三面城垣,北面是宽阔的横街,成为皇城与宫城之间的分界。这次整治,便将宫城的南垣作为子城的北墙,与皇城的东、西城垣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原来的皇城成为一座四面环有高大城垣的坚固城池,并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改建后的长安城称作“新城”。新城的周长为9.2千米,仅及原长安城周长的四分之一。同时在城内筑有内城,作为官府所在区;另在东西城墙外各筑一小城,作为下辖之大年县、大安县之治所,此新城仅具军镇性质。
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长安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也就是说,从唐末到宋元,当时的长安城只是隋唐时期的皇城而已,反映出了长安城的逐渐衰落。
由此可见,韩建主修的“新城”城垣规模于五代、宋、金、元时变化不大。北宋沿袭,为京兆府城,元代为奉元路城。 在至元十年动工,于城东北方向,近沪河一高亢平坦处修建了安西王宫,面积约0.3平方千米,呈纵长方形。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墙垣高大,宫殿富丽堂皇,四周川湖泉水环绕,驻有军队,宜于游猎为乐。
明代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非常重视长安的地位,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华夏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在关中民间尚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长安明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城池,西墙和南墙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东墙和北墙是扩大新建的。
明初在宋元老城东北隅兴建秦王府,基于“秦用陕西台治”的营建指导原则,其北面与东面充分利用了元奉元路城的城墙和护城河,以减少工程量。这一选址基本上就决定了城市的拓展方向,其目的就在于大城将秦王府环护起来,而如何将秦王府置于近似城市中心的考虑则决定了城市向东、北扩建的具体规模。
明城池最终形成以秦王府为中心,两城相套的格局。明秦王府城或称秦藩城,又称秦王府,是明代秦王在长安的王宫府城。秦王府城城墙分内外两重,形制均呈南北纵长方形。府城内除了秦王府外,尚有多处郡王、将军府,连同各类官衙,占去城内大部分面积,其余尚错杂分布有一些寺庙、道观及学校、商铺。为适应商贸发展的需要,至明朝后期在东、西、南、北门外己都建有关城。
明穆宗隆庆二年,陕省巡抚张祉主持修复,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
明思宗崇祯九年,巡抚孙传庭修了四关土城墙。有四个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门门楼有三重:闸楼、箭楼、正楼。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为瓮城。整个城墙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历经了朝代更迭饱受战火蹂躏,古长安城的城门几经损毁和修复。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长乐门攻入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部下一听此言点火烧毁了长乐门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
明清时期,长安是西部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关系
清朝时期历任督抚为巩固城防武备,对城垣进行过多次修葺,对护城壕进行多次疏浚,
顺治十三年,巡抚陈极新重修城垣,重建明末被毁的东门正楼与南门月城楼,并疏浚护城壕。
康熙元年(1662年),“总督白茹梅、巡抚贾汉复修葺城垣。”
乾隆二年巡抚崔纪行因城内有壕无水,并疏浚龙首渠与通济渠,导入水壕。
乾隆二十八年巡抚鄂弼继修葺西安城垣,并疏浚城壕。
乾隆四十二年巡抚毕沅奏报西安城墙状况,这一奏议可视为该次城墙大修工程的最早动议。
乾隆四十四年毕沅会同陕甘总督勒尔谨对城墙状况进行了“细勘”。四十五年三月,毕沅前往苏州觐见乾隆皇帝,进一步陈奏了城墙亟待维修的情况,并获得了乾隆的允准。
乾隆四十六年毕沅首次明确以《奏修西安城墙事》为题具奏乾隆皇帝,详细禀明城墙亟待维修的状况,正式请求修葺西安城墙,由此开启了大修工程的序幕,此次维修为城墙自明代扩建以来的第二次全面维修。
乾隆四十六年,德成会同巡抚毕沅等逐段查勘城墙。发现五大类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德成建城墙维修必须“全行拆卸,大加修理”。乾隆在批复中强调资金“不惜费”,规模“从其旧”,成为城墙维修的两大基本原则,确保了古城墙能够延续明初扩建以来城周近14千米,占地约11.6平方千米的庞大规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乾隆四十七年巡抚永保对参与城工的机构和官员进行了初步分工,促使城墙维修成为当时现府和陕西省的头号工程。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历时5年的西安城墙大修工程至此落下帷幕。
同治元年,清军拓筑西关与北关,加修东路墩台。
同治二年将军穆腾阿挖浚护城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