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的“耳朵”就是瑞兽——螭吻,螭吻形象比较张扬,其龙身盘绕,还有龙爪装饰。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属水性,被当作镇邪之物以避火灾。
华夏的古代建筑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与深远,而楼阁建筑又是在世界上最多、造型最丰富的建筑类型之一。鼓楼是国内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且在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属于同类建筑之冠。
钟楼位于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华夏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之一 。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遗憾的是鎏金宝顶的铜叶被人揭去盗卖,楼体累遭破坏。 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构建于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自地面至楼顶总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下部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的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
钟楼构造技术应用了唐宋建筑的法则,又有明代建筑技术的革新,整体呈典型明代重檐三滴水建筑艺术风格。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屋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四周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
钟楼顶部为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栱支撑。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近些年修缮后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铂薄顶 。在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过去是四条大街交会的通道,人流车辆可以从券洞通过。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券洞无法适应交通流量需要封闭,环楼体周围开辟公路转盘,以钟楼为中心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并分别与明城墙东、西、南、北四门相接,地下则开辟有专供人行的环行通道。
钟楼的设计构造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攒尖顶式不只是增加建筑形制的美观,而且缓和了雨水顺檐下落时对建筑的冲击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原理形成均匀负荷。四角攒尖的楼顶按对角线构筑四条垂脊,从檐角到楼顶逐渐收分,使得金顶稳重庄严。楼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间扣以筒瓦,以铜质瓦河固定,更使建筑稳固结实,浑然一体。
纵观整个大明王朝,钟楼的建筑形制、级别之高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国都南京。在皇权社会当中,所有的建筑都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西安钟楼的重檐攒尖式屋顶和故宫中和殿相同,所使用描龙画凤的和玺彩绘,同样只使用于皇家建筑当中。
钟楼的西北角悬挂的大钟,已不再有报时的功用,但是逢年过节依然会被敲响,祈福平安。钟楼一开始悬挂的并不是这口大钟,而是铸造于唐代的一口名为“景云钟”的大钟。
景云钟铸成于唐景云二年,唐睿宗李旦亲自为其撰书铭文,钟高二米,直径达一点五米,重达万斤,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扬数十里,一直为西大街广济街口的皇家道观景龙观(后改称迎祥观)所用。中央总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在2000年景云钟还登上过国家邮票,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 西安钟楼的门扇槁窗雕镂精美繁复,表现出明代盛行的装饰艺术。每一层的门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蕴含了一个古代典故。
耗时半天浏览过两座地标建筑,午餐在附近酒楼用过,略微休息一个多时辰乘车出发去了大唐芙蓉园景区。
喜欢宿缘之命运请大家收藏:宿缘之命运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