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那圈素坯正洇着咖啡的深褐色,像在纸上晕开的墨迹。赵环想起昨晚视频时,郭静举着个新捏的杯子给他看,背景里陶轮还在转,“你看这弧度,像不像你上次说的,老教堂拱顶的起坡角度?” 他放大图片测量,果然误差不超过两度。她得意地晃了晃杯子:“我没学过几何,但我摸得出来。”
杯底的温度透过掌心,慢慢渗进掌纹。赵环忽然意识到,自己记不清玻璃烧杯的握感了,却能准确回忆起郭静递杯子过来时,她指尖在杯耳上留下的温度——比此刻的咖啡凉三度,带着陶土的潮气,像雨后青石板的触感。
走廊尽头的电梯忽然“叮”了一声,惊得他手腕微颤,咖啡溅在杯沿,顺着那些釉色的裂纹往下爬,像小溪流进山谷。他看着那滴褐色液体渗入素坯的针孔,忽然想起建筑材料课上的吸水率实验,当时觉得枯燥的参数,此刻却成了理解这只杯子的密码:粗陶的孔隙率是15%,刚好能锁住一点温度,又不会像海绵那样贪婪。
就像郭静。她从不用精确的词语表达感情,却会在他加班晚归时,把凉了的汤重新煨到55摄氏度——她说这是“刚好能暖胃又不烫嘴的温度”。他曾用红外测温仪测过,果然分毫不差。
咖啡快喝完时,赵环发现杯底刻着个极小的“环”字,被釉色盖了大半,不仔细看像道自然的裂纹。是她的笔迹,笔画边缘带着陶土的毛边,像他在旧书里见过的,用竹笔写在麻纸上的批注。
温度已经传到小臂了,像条缓慢游走的暖流。赵环关掉电脑,屏幕暗下去的瞬间,玻璃幕墙映出杯子里残存的咖啡渍,像片缩小的星图。他忽然明白郭静说的“温度传导”——不只是物理上的热传递,更是她把手工的温度、不完美的温柔,一点点渗进他用理性筑起的世界里。
就像这只粗陶杯,明明装着速溶咖啡,却让他尝到了窑火的味道,尝到了她指尖的温度,尝到了比任何精确参数都更真实的暖。
赵环把杯子放进抽屉时,听见陶土与木头碰撞的闷响。明天他要去工地盯混凝土浇筑,得记得带保温壶。但或许,还是该把这只杯子塞进包里——毕竟,有些温度,只有不完美的粗陶才能留住。
走廊的灯光在他身后次第熄灭,唯有那只杯子待过的桌面,还留着圈浅浅的温痕,像谁在时光里,悄悄盖下了一枚柔软的印章。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