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

第160章 陶窑通风口的建筑流体力学计算(2 / 2)

赵环看着陶粉在水中划出的弧线,忽然想起自己设计的美术馆中庭,阳光穿过穹顶时,尘埃在光束里的运动轨迹。“流体的运动规律是共通的,”他轻声说,“无论是空气、水,还是火焰。”

那天晚上,他们在工作室待了很久。赵环用郭静的草稿纸画了七张通风口改造图,从最初的矩形开口,到后来的弧形导流板,铅笔线条越来越流畅,渐渐融进了陶窑本身的弧度。郭静则在旁边捏了个迷你窑的模型,用牙签做通风口,一遍遍调整角度,看蜡烛的火苗在里面如何跳动。

“这个角度试试?”赵环在图上标注出45度,“导流板延伸五厘米,让气流贴着窑壁走,形成螺旋上升的路径。”

郭静把模型的牙签掰成相应的角度,点燃蜡烛放进去。火苗果然不再乱窜,而是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托着,稳稳地向上卷,焰尖带着清亮的蓝色。“它在笑。”她抬头时,眼里映着跳动的烛火,“你看,它现在笑得很顺。”

赵环看着她指尖捏着的陶土模型,忽然觉得那些复杂的雷诺数、湍流模型,都不如她这句“笑得很顺”来得精准。他拿起铅笔,在图纸的空白处画了朵小小的浪花,浪尖上挑着颗星星——像他第一次在画廊看到的那幅画。

“明天我带电脑过来,做个精确的模拟计算。”他叠图纸时,纸页边缘的陶粉簌簌落下,“但最终的尺寸,得你用手摸过才准。”

郭静把那只迷你陶窑模型塞进他手里。窑壁还带着她的体温,通风口的牙签角度刚刚好。“就像你们盖房子,”她轻声说,“图纸算得再准,最后还得听墙里的声音。”

夜深时,赵环走出工作室,春风卷着松烟的味道缠上来。他低头看了看掌心的陶土模型,通风口的缝隙里,还卡着几粒细陶粉,像星星落在春水初融的泥里。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郭静发来的消息,只有张照片——她在他画的浪花旁边,补了道弯弯的窑火,火焰的弧度,恰好和浪花的曲线重合。

他站在路灯下笑起来,手指在屏幕上敲了行字:“流体力学里,这叫共振。”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远处传来陶窑冷却时轻微的噼啪声,像时光在褶皱里,轻轻翻了个页。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