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凑近屏幕,手指在虚空里沿着立柱线条画了道弧线:“如果把陶片串联起来,沿着这些线条向上爬升呢?像藤蔓,但更硬朗些,毕竟是钢结构的空间。”她忽然拿起桌上的马克笔,在打印出的剖面图边缘画了几笔——粗粝的线条从地面盘旋而上,在穹顶处散开,像一束被风吹散的星芒。
赵环看着那些线条,忽然想起他们第一次在咖啡馆看到的“星子坠入春水”。他抽出一支绘图笔,在她画的线条旁补充了几个节点:“这里需要金属支架固定,陶片的重量不能超过每米1.2公斤。”他标出几个精确到毫米的尺寸,“而且玻璃穹顶的透光率是78%,釉色太深会影响自然光引入。”
“釉色可以调。”郭静从包里掏出一本笔记本,翻开的页面上贴着几十种釉料样本,“用草木灰混合长石,烧出来是半透明的米白色,阳光透过来时,会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像……”
“像星子落在地上。”赵环接过她的笔记本,指尖触到样本纸边缘的毛边,那是她反复翻看留下的痕迹。他忽然意识到,他们的对话正在形成某种奇妙的共振——他说的是承重与透光率,她回应的是光斑与意象,却总能精准地踩在同一个频率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傍晚整理招标书初稿时,赵环把郭静画的草图扫描进电脑,与建筑图纸叠放在一起。法务部提供的条款清晰罗列着“材料质保期不低于20年”“抗风压等级达到C4”,而他在空白处写下:“建议采用分段烧制工艺,每块陶片预留2毫米伸缩缝——适应温度变化,也保留手工的呼吸感。”
手机屏幕亮起,是郭静发来的照片:工作室的墙面上,她用粉笔写满了公式,既有陶艺的“釉料配比=石英35%+长石25%+黏土20%”,也有他提过的“支撑点间距≤1.5米”。照片下方附了条消息:“原来你的理性和我的感性,都要算清楚才行。”
赵环盯着那条消息笑了。窗外的天色暗下来,CBD的灯光次第亮起,像被打翻的星子落进人间。他在招标书的“艺术理念”部分敲下最后一段话:“装置以‘星轨与地脉’为主题,采用手工陶艺与工业金属结合的方式。陶片的自然裂纹呼应建筑的几何线条,如同感性的呼吸撞进理性的框架——恰如所有值得被记住的相遇,都在规则与偶然的缝隙里,长出自己的形状。”
保存文档时,他特意将文件名改成了“星芒入怀——中庭装置提案V1.0”。发送给甲方前,他犹豫了几秒,终究还是点开郭静的对话框,敲了一行字:“明天上午十点,去现场测量?带你的陶土样本,和我的激光测距仪。”
回复来得很快,只有一个笑脸表情,后面跟着三个标点:“。。。”像三颗落在屏幕上的星子,轻轻漾开了圈看不见的涟漪。
招标书的电子文档发出时,办公室的时钟指向晚上九点十七分。赵环合上电脑,指尖还残留着绘图笔的油墨味,混合着下午郭静带来的陶土气息——那是泥土被阳光晒透后的味道,带着点潮湿的、属于春天的韧性。他忽然明白,所谓“商业项目”,原来也可以是两个灵魂借由钢筋水泥与窑火陶土,进行的第一次正式对话。
而这场对话的草稿,才刚刚写下第一行。
喜欢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请大家收藏: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