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梁思成走到王至诚身边,王至诚心中一动,想让梁思成去劝说林徽因,做最后的挽留。然而,两人的对话却让他的想法烟消云散。梁思成关心地问道:“徽因,你这一走,究竟有何打算?是要去上海吗?”
林徽因微微一笑,目光中透出坚定:“是的,我今年夏天准备参加‘天马会’第八次美术展。不久前,曾熙教授为张大千和张善孖合作的《十二金钗》做了题款,这让我对艺术的未来充满期待。”
“那倒不必了,徽因。”梁思成的语气瞬间变得沉重,“张大千的恩师曾熙于农历7月4日去世了!”
曾熙在书画界的分量不言而喻,他与李瑞清并称“南曾北李”,他的离世对林徽因与梁思成无疑是一大震荡,仿佛一颗重磅炸弹击中了他们的艺术追求。
“对了,你知道丁玲吗?”梁思成试图转移话题。
林徽因的眼中闪过一丝光彩:“我收到了丁玲寄来的《韦护》。这本书陪伴着我和未出生的孩子,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她继续介绍道:“《韦护》描绘了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的恋爱与冲突,展现了丁玲创作转变期的思想痕迹。”
“凭借她在上海的地位和你们的联系,你完全可以去上海啊!”梁思成兴奋地说道,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美好。
然而,林徽因却摇头,语气坚定:“即使我不去上海,我也不想留在东北大学。如果我继续留在这里,和张汉卿的关系会变得很尴尬。”
“我更希望能去养病,明年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即将成立,这对建筑系的学生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
王至诚非常了解林徽因,林徽因早就有去各地考察古建筑的打算。了解和记录我们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钻石,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林徽因说道:“比如河北的赵州大石桥、武义的延福寺,以及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都是值得我去探索的地方,必须要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的价值。”
王至诚对林徽因的才华深感佩服。她的坚韧与真诚,是在一生的病痛中磨砺出来的。她未来所要伴随梁思成走访的穷乡僻壤,恰恰体现了她内心深处对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梁思成告诉林徽因:“不久后,我也将离开东北大学,开启我们的考察之旅。我们将共同破解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在林徽因离开东北大学的那天,送行的人络绎不绝。除了王至诚等东大领导、教师,还有建筑系的学生们,大家纷纷前来为她送行。这个场面不仅是对林徽因的敬意,更是对她在学术与艺术领域贡献的认可与尊重。
当林徽因坐上返回北平的列车时,王至诚则与梁思成一同乘坐军车回去。一路上,他们的谈话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文化的思考。王至诚在心中默默希望,能有一天离开东北大学,走遍天涯,破解《兰亭序》的谜团。他渴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文化的真谛,同时也希望能继续为书画艺术的传播而努力。
送走了林徽因,王至诚忽然想起没有告诉张校长,确实有些不妥。王至诚劝梁思成回去告诉一下张汉卿。“就我们和张汉卿的个人交情,不告而别可能伤了汉卿。”
梁思成也有些愧疚,有王至诚伴着,走进张校长的办公室汇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