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夫人:竟成了我的红颜

第242集: 共振波纹的地层回声(1 / 2)

第一章:嗡鸣与夹层

城市的心脏在轰鸣。挖掘机的铁臂粗暴地撕裂着老旧的月台地面,混凝土碎块和尘土像黑色的瀑布般倾泻而下。空气中弥漫着铁锈、水泥粉尘和某种难以言喻的、来自地底深处的潮湿气息。钟华站在警戒线外,微微蹙眉。他不是施工队的人,只是恰好路过,被那阵突如其来、异常清晰的“嗡鸣声”吸引。

那声音不像是机械运转的噪音,更像是一种……一种低频的、带着某种穿透力的共鸣,仿佛直接震动在人的胸腔里,带着一丝诡异的熟悉感。它来得快去得也快,若不是地面真的在那之后不久被挖开,他几乎要以为是自己的幻觉。

施工队长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此刻正抹着汗,指挥着工人清理刚挖出的深沟。“都小心点!看看挖到什么了!”

尘土稍歇,一个意外的景象出现在众人眼前:在地下约三米处,并非预想中的坚实土层或旧管道,而是出现了一个规整的混凝土夹层。夹层的表面平滑得有些异常,与周围粗糙的地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这是什么东西?”有人喃喃自语。

施工队长好奇心起,亲自下到沟里,用工具敲了敲夹层的表面。“是空的!”他脸色一变,“小心点,撬开看看!”

工具碰撞混凝土的声音刺耳地响起。当第一块预制板被撬开时,一股更浓郁的、混合着旧纸张和尘土的气息涌了上来。钟华的心莫名地一跳,他往前凑了凑,目光穿过弥漫的尘埃,看向那个神秘的夹层内部。

夹层里没有金银财宝,也没有什么惊天秘密武器,只有一卷用防水油布仔细包裹着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被发现的这一天。

施工队长小心翼翼地将那卷东西抱了出来,放在旁边临时搭建的木板上。油布的边缘已经有些腐朽,但整体还算完好。他示意手下打开。

油布被层层揭开,露出了里面的内容——那是一卷泛黄的图纸。

“是规划图!”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工程师凑了过来,仔细辨认着,“看这纸质和线条……像是几十年前的东西。”

图纸被慢慢展开,上面用红蓝两色铅笔绘制着复杂的线条和符号。标题处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但仍能辨认——“1978年 地铁X号线规划图”。

“1978年?”施工队长咂舌,“那可真是老古董了。那时候这城市有规划建地铁吗?”

工程师摇摇头:“不清楚,可能是早期的废弃方案。”

然而,当钟华的目光落在图纸上那些蜿蜒的红蓝线条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他不是工程师,看不懂那些专业的标注和符号,但他对地图和地理形状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敏感——尤其是那些他曾亲身踏足过的地方。

“这……这隧道走向……”钟华的声音有些干涩,他指着图纸上一条主要的红色线条,“你们不觉得,它很像……很像涠洲岛的火山岩断层线吗?”

工程师和施工队长都是一愣,随即露出不以为然的神色。“小伙子,你是不是搞错了?这是城市地铁规划图,怎么会和海边的火山岩有关系?”

“不,你们看!”钟华急切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快速翻找着照片,“我去年去过涠洲岛,拍过那里的火山岩断层。”

他找到一张照片,举到图纸旁边。那是一张俯拍的照片,黑色的火山岩断层在阳光下呈现出独特的曲线和纹理,如同大地的伤疤。

这一刻,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照片上的火山岩断层线,与图纸上用红色铅笔标注的地铁隧道主要走向,竟然在轮廓和几个关键的转折节点上,呈现出一种惊人的、几乎是完全重合的状态!

这绝不是巧合。

1978年的城市地铁规划图,怎么会精准地描绘出远在南方海岛的火山岩断层线?这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章:蜡笔、烟圈与坐标

震惊之余,众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那张泛黄的规划图上。图纸的边缘并不规整,似乎是从某个更大的本子上撕下来的,而且……在图纸的右下角,靠近边缘的空白处,似乎有一些不太协调的痕迹。

钟华凑近了看,那不是铅笔或墨水的痕迹,而是……蜡笔?

是的,是儿童常用的那种蜡笔。颜色已经有些暗淡,但仍能看出是红色和黄色。那是一个简单的、甚至有些稚拙的涂鸦——一个火车头。

火车头的线条歪歪扭扭,车轮像是几个圆圈,烟囱是一个长方形。但最让钟华感到心脏骤停的,是火车头烟囱里冒出的“烟圈”。

那烟圈被画成了几个大小不一的、带着弧度的圈,袅袅上升。

“这……”钟华的手指微微颤抖,他再次翻动手机相册,这一次,他找到了一张拍摄于敦煌的照片。

那是在敦煌的鸣沙山,夕阳西下,天空中飘着几个色彩斑斓的热气球。照片捕捉到了其中一个热气球刚刚升空的瞬间,燃烧器喷出的火焰形成的气浪,在空气中留下了几圈模糊而独特的、如同烟圈般的轨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当钟华把手机屏幕上的热气球烟圈轨迹,与图纸上蜡笔绘制的火车头烟圈放在一起时,那种诡异的重合感再次袭来——无论是圈数、弧度,还是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都像是出自同一个模子!

“我的天……”工程师喃喃道,“这太……太离奇了。”

施工队长也看得目瞪口呆,他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如此诡异的“巧合”。

“还有这里!”钟华的目光被图纸上一个用红笔圈出来的标记吸引。那标记旁边写着三个字——“月亮街站”,旁边还有一串数字,看起来像是坐标。

钟华对数字同样敏感。他迅速在脑海中换算着经纬度,或者,他更直接地,打开了手机地图的坐标查询功能,输入了那串数字。

地图加载,一个红色的标记点出现在屏幕上。

钟华的呼吸瞬间停滞了。

那个标记点,位于城市的另一端,如今早已不是什么“月亮街”,而是一片繁华的商业区。但钟华记得,那里曾经有一家老医院,一家在他出生年代还存在的医院。

因为,他就是在那家医院出生的。

图纸上“月亮街站”的坐标点,精确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恰好就是他出生的那家医院的经度位置!

嗡鸣声似乎又在耳边响起,这一次更加清晰,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频率。它不再是外界的声音,更像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回响。

涠洲岛的火山岩断层线,敦煌的热气球烟圈轨迹,自己出生医院的经度坐标……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竟然以如此诡异的方式,出现在一张1978年的地铁规划图上。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谁绘制了这张图纸?他怎么会知道这些未来的、甚至是跨越千里的景象和坐标?

“油渍……”突然,那个戴眼镜的工程师低呼一声,指着图纸上的某处。

众人看去,只见刚才钟华手指划过的地方,图纸上的红蓝铅笔墨线附近,竟然真的渗出了一点点暗黄色的油渍!那油渍像是活物一样,沿着墨线的轨迹,缓慢地晕染开来。

第三章:油渍、湖岸与记忆的涟漪

油渍的扩散速度并不快,但很稳定。它顺着图纸上红色铅笔绘制的“隧道走向”——也就是那条与涠洲岛火山岩断层线重合的线条——蔓延。

起初,大家以为是图纸保存不当,沾染了什么油污,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不对劲。

那油渍晕染过的地方,纸张的颜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均匀的泛黄,而是呈现出一种深浅不一的、带着水纹般的质感。而且,随着油渍的蔓延,它竟然开始勾勒出一种形状。

一个钟华无比熟悉的形状。

他看着那油渍从图纸的一端开始,沿着那条“隧道”线,先是一个微微的凹陷,然后是一个流畅的大弧度转弯,接着是几个细小的分支,最后在图纸的另一端,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如同眼泪般的轮廓。

这个形状……

钟华猛地想起了什么,他几乎是踉跄着后退一步,再次疯狂地翻动手机相册。这一次,他找到了一张拍摄于纳木错的照片。

那是在纳木错的湖边,他俯拍的湖面。高原的阳光清澈透明,湖水呈现出一种深邃的、近乎墨色的蓝。湖岸线曲折而优美,有着独特的凹陷和凸起,尤其是在湖的南端,那几个半岛状的延伸,简直是独一无二。

当他把手机上纳木错湖岸的照片,与眼前这张正在被油渍“绘制”出的轮廓放在一起时,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