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投入生产,每半个月产量两百多坛,每个月四百多坛。
现在经过工艺提升,人员扩招,产量已经提高到每个月一千五百多坛。
其中一千三百坛是普通高粱烧,两百坛是鹿血酒。
别看鹿血酒产量比高粱烧低,卖的价钱却更多。
一千三百坛高粱烧能卖一万三千块钱。
两百坛鹿血酒却可以卖出两万块钱。
而且伊莲娜反馈,两种酒在苏俄大受欢迎,现在杰洛的酒品经销公司每天都会接到大量订单。
一个劲地催促陈建安提升产能。
“苏俄市场像是个无底洞,咱们生产多少,他们就要走多少。”
“现在别说省里和县里的特产商店没办法建立,甚至连周边各村的货都无法保证了。”
许梅谈到酒厂的货,也是无奈中带着自豪。
“电力公司那边说这几天就可以通电,咱们的电工培训怎么样了?”
陈建安话锋一转。
自从安排好通电计划,村里就选了人送到县电力局进行培训。
“差不多可以了,随时可以回来上班。”
许梅一直掌握着培训情况。
“不过,十名电工是不是太多了?咱们也用不到啊。”
许梅不解。
就算家家户户都通了电,以后有两、三名电工也能维护过来。
为啥陈建安要派那么多人去学习?
陈建安却是微微一笑。
“想要提高酒厂的产能,光靠人力已经不行。”
“通电之后,我会引进电力设备,产量可以得到夸量级飞跃。”
“到时候荒草滩养殖基地、服装厂、酒厂都会通电。”
“十个电工说起来很多,实际到时候未必够用。”
许梅听着他的计划,眼睛中异彩连连。
“陈村长,你的计划也太庞大,太超前了吧?”
“按照你这说法,咱们村岂不是整个进入了电力时代?”
许梅从小生活在京城,也只是用过电灯。
来到东北插队。
默认了农村没有电。
现在陈建安不但通了电,还一下子把规模弄得这么大。
真不知道他哪来的这么大魄力。
光电费就要多少钱啊?
“想要发展,步子就得迈得大一些。”
“其实这样我都觉得很慢了。”
陈建安心里感慨。
其实现在最大的制约,是制度!
想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需要等到开完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给改革开放定下调子。
到时候,就可以顺势对村办企业进行改组,实行大农场制。
当然,这些都要等到明年或者后年。
现在最重要的,是将基础打牢靠。
“村里电话什么时候可以安装?”
随着村里越来越红火,安装电话也提上日程。
自从陈建安担任了副社长,地位随之提高。
他直接跟县里通讯部门协调。
给村里安排了电话线路。
“如果没下这场雪,估计已经安完了。”
“现在雪已经停了,估计也就是这两天。”
许梅心里其实也非常期待。
她已经几年没跟家里通过电话,一直只是书信来往。
好希望能够听到父母的声音啊。
她跟柳青伊也有书信来往。
根据柳青伊打听到的消息,许梅的父母也有希望在近期平反。
这让她激动得好几天都睡不好觉。
一直期盼着那个好消息。
“行,正好我今天要去公社开会,再催一催。”
今天是周一,正好是公社开例会的日子,所以公社领导都要到齐。
陈建安骑着自行车,让许梅坐上了后座,两个人从仓库往村部边骑边聊。
“你别忘了,跟工业局的同志,联系一下缝纫机的事情。”
“那些女工们都盼着呢。”
许梅提醒。
现在服装厂的所以产品,都是手工制作。
女知青们虽然也在努力学习,但是跟村里那些常年干针线活的大姨大妈们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