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我今世,还君来生!

第138章 老六部(上)(2 / 2)

元远已经反复安慰过若筠,不用考虑什么尚书府的腰牌,没有那个证物,他此去洛城仅凭紫檀木匣子里的东西,也可以把裴诗瑶发配回尚书府。

可元远又似有似无的感觉,若筠这次受伤后失声不能说话,好像跟梁靖安很有些关系!毕竟那样的不堪,对一向端庄持重的若筠而言刺激太大,因此在心底打了心结、留下了心理阴影。果然如此,或许再见梁靖安,会有以毒攻毒的功效也说不定。

……

义阳楚王府这段时间鸡飞狗跳,洛城朝野也是纷争不断!

从淮离之战御驾亲征大败而归,未到秋天北方老六部便开始频频生事。

先是说一连三年四季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军粮、民生都成了问题,请求朝廷拨粮赈济灾民、补助军粮;

之后又说北部荒僻,商贾流通不畅,银钱收益微薄,官衙、军资入不敷出,要求陛下体恤老六部为北元曾经开疆拓土立下的战功,给予加赠封地以弥补商税不足……

总之,一边跟朝廷要救济、要封赏,一边相互之间商量着或独自、或结伙向周边小部落藩王发兵。打着不顺利的就抢些粮草军械然后撤退,打着顺利的就直接改旗易帜占领地盘,一时间北边的老六部周边纷争迭起,到处乌烟瘴气,大有重新划地称王的趋势,四处流民与日俱增。

一年多来,朝廷对老六部拨粮拨款,可老六部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就像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为着钱粮不断从国库流入老六部的腰包,朝野上下已是怨声四起。

今年,从祭春大典以来,老六部就没有停止过要钱要粮的奏折,元超每日上朝与群臣掰斥的最热烈的话题,就是“给不给?”

今日早朝,户部尚书张良才刚跟陛下汇报完老六部去年向朝廷请求补贴的账目,紧接着就又开始启奏老六部最新请求,又是要钱要粮,补贴军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元超一听头都大,老六部的藩王虽已大都不是皇室直系,可都是曾经的北元功臣和嫡系子孙,可谓打断骨头连着筋,如果处理不好,会落个北元忘恩负义、卸磨杀驴的名声!

见老六部又要钱粮,不等陛下开口,已经有人受不住接了茬,

“启奏陛下,臣有一说。”原来是晋王元拯站了出来

“虽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可我北元朝廷历来以各州藩王封地独立分管辖制,就好比大家族虽家大业大,各小家吃喝用度分家起火,偶尔短粮跟大灶接个短还行,哪里有锁着自己的粮仓,天天跟老家要吃喝的道理?

一年多来,老六部藩王以天旱欠收为由,不仅不上缴国库的税粮税银,还反过来跟朝廷要钱要粮,可据老臣调查,老六部去年收赋税三成,粮仓满盈,无处存放的粮食酿酒何止千缸,欠收之说纯属谎言欺君?分明是借机敛财,图谋不轨!

如今新年伊始刚刚开始春耕就来索要,且所求之数远超实际所需,如此贪心无度,狮子大开口,其心可诛!”

户部尚书见晋王元拯一番义愤填膺的慷慨陈词,虽忌惮他是陛下的皇叔又是先帝时就得了受封的晋王,可职责所在也不能不履行。于是又出班上前,

“晋王此言差矣!藩王乃先帝所封,镇守四方,都是我北元长治久安的坚强保证。况老六部乃我北元开疆扩土原生力量的发源地,从先帝起便一直恩待有加,从不曾苛待。

如今虽所求与实际稍有出入,朝廷可先予以安抚,再着人实地调查,到时候以事实说话方显陛下以德服人的雅量。

如果简单粗暴揭露不实谎报还加以指责,逼之过甚,恐令生变故。如今国库虽不宽裕,但勉强可支应半数。不如先拨付部分钱粮,安抚其心,再从长计议。"

"一派胡言,张大人此言,是要朝廷向他们低头吗?"元拯怒目圆睁,

"老六部贪得无厌,今日妥协,明日他们必会得寸进尺!

况且他们私自征讨周边小藩王封地,或滋扰或私侵,已造成我北元内部州郡自相残杀的局面,四处流民徒增,这可比贪吃更可怕,是祸乱造反!

如果朝廷非但不制止,还随了他们的意给钱给粮,岂不是等于暗许了他们的作为,助纣为虐?

依老臣之见,非但不能给,还应派遣兵将,前去收缴作乱藩王的封地收归朝廷辖管,不令别有居心的藩王再生妄念!"

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官员们交头接耳,文臣武将意见分歧更大。

杨侯爷对两方的争论,只听闻不评说,神情淡定,不置可否。

喜欢许我今世,还君来生!请大家收藏:许我今世,还君来生!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