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们今天讨论的模块化隐身套件,它的底层逻辑,其实是借鉴了无人机蜂群的分布式计算架构。”
说到这里,吴浩将话题转向军民融合道:“国防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民用技术的反哺。大家都知道特斯拉的电池管理系统,它的算法优化思路,给了我们智能电网架构很大启发。
同样,我们研发的人机融合技术,未来也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帮助瘫痪患者重获行动能力。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科技的终极目标,是守护生命,扞卫和平。”
台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海军装备部的陈司长带头鼓掌,眼中满是赞赏。中航集团的高管若有所思地与身旁的同事耳语,似乎已经在谋划新的合作方向。
吴浩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激昂道:“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某些关键领域,我们依然面临‘卡脖子’的困境。比如高端芯片、精密仪器......
这些挑战不是某一家企业、某一个团队能够独自应对的,它需要整个行业的协同创新。”
他调出一张世界地图,不同颜色的光点代表各国的科研成果,说道:“看看这张图,科技竞争的赛道上,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超越。
上个月,某国发布了新一代反隐身雷达,这对我们的隐身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想说,压力也是动力,正是这些挑战,推动着我们不断突破极限。”
就在吴浩发言的间隙,站在后面的一位年轻军官举手大胆提问道:“吴总,您认为未来十年,国防科技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听到这个问题,吴浩的目光扫过台下年轻军官坚毅的脸庞,又望向远处鬓角染霜却依旧精神矍铄的老专家们,微笑着回答:“四个字——智能互联。但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是对整个国防体系的重塑与革新。”
“想象一下,未来的战场上,每一架无人机、每一辆战车、每一艘舰艇,都是一个智能节点。它们不再依赖单一的指挥中心发号施令,而是通过量子通信网络组成自组织作战集群。”
吴浩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继续说道:“就像蚁群觅食,每只蚂蚁都遵循简单规则,却能在复杂环境中高效协作。我们的无人装备将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时分析战场态势,自主决策、动态组网。去年我们在西北荒漠进行的无人机蜂群试验中,300架无人机面对电磁干扰,能在0.3秒内重新规划阵型,这就是智能互联的雏形。”
台下响起一阵低声的惊叹,前排的年轻研究员们纷纷举起手机拍摄记录起来,生怕错过吴浩的发言内容。
吴浩见状,微微一笑,随即放慢语速继续说道:“人工智能将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传统的作战模拟需要工程师花费数月搭建模型,而现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兵棋推演系统,能在几分钟内生成上万种战术方案。
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正在研发的‘战争大脑’系统,将整合卫星遥感、网络侦察、战场传感器等全维度数据,构建出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战场。
到那时,指挥官戴上VR头盔,就能以第一视角‘亲临’前线,甚至能‘进入’无人机的摄像头,感受飞行员的每一次呼吸。”
……
(本章完)
喜欢军工科技请大家收藏:军工科技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